一、政策驱动全域文旅升级
福建省2025年6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意见》提出,从六大维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空间整合:打造5个文旅集聚区、3条特色旅游带(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串联世界遗产地、非遗街区等资源,形成“山海画廊・魅力闽道”旅游公路网络。
业态创新:推动“文旅+海洋”“文旅+低空”“文旅+影视”等跨界融合,例如建设厦门邮轮母港、平潭国际旅游岛,开发“空中看福建”低空游览产品。
数字赋能:建设“数字文旅一张图”,整合文物资源数字化平台,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研究机构,推动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全覆盖。
借鉴点:通过“强链延链补链”系统性规划,将政策目标量化为可执行的项目清单(如600个重大项目、800场非遗活动),适合文旅资源丰富地区复制。
二、赛事引流激活文旅消费
江苏省以“苏超”足球赛事为契机,推出系列文旅福利。
门票减免:南京牛首山、金陵小城对获胜城市市民发放免票(每进一球各赠1000张),常州、淮安等地部分景区对参赛城市市民免费开放。
消费补贴:镇江、泰州发放400万元—1000万元线上消费券,覆盖餐饮、文旅、娱乐等领域;苏州、无锡、常州推出“太湖三可爱”联名卡,实现三城公交地铁互通优惠。
场景联动:将体育赛事与城市地标、文旅IP结合,例如南京浦口18大景区对参赛城市市民免门票,形成“赛事+旅游”的流量转化闭环。
借鉴点:通过“以赛促旅”的跨界营销,将短期赛事热度转化为长期文旅消费,适合中小城市激活区域文旅活力。
三、消费券精准撬动市场
河南省2025年4月推出“乐购河南”文旅消费券,通过携程、美团、抖音等平台发放多品类券种。
面额分层:设置300元(满900元用)、200元(满600元用)等阶梯式券种,覆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度假线路三大品类。
平台协同:各平台差异化设置规则(如抖音限领2张,携程可领3张),并联动商家推出“消费券+套餐”组合优惠,提升核销率。
普惠覆盖:全国游客均可使用,尤其针对“银发族”“亲子家庭”等群体设计产品,例如酒店亲子房、研学线路专项补贴。
借鉴点:通过多平台协同和精准分层,扩大消费券触达面,同时与OTA数据联动优化发放策略,适合消费提振需求迫切的地区。
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四川省2025年4月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提出三大创新方向。
名录体系: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推荐目录,遴选334项省级非遗项目,重点支持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类项目转化为旅游商品和康养体验。
场景创新:在景区、乡村旅游点设立非遗工坊,开发互动式体验项目(如羌族刺绣、川剧变脸),并将非遗课程纳入研学旅行基地考核标准。
传承人激励:对参与旅游发展的传承人给予场地租金减免、技能培训补贴,例如黄龙县对非遗工坊最高奖补100万元,带动240余人就业。
借鉴点:通过“名录+场景+传承人”三维联动,将非遗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适合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域推广。
五、旅居经济重构乡村空间
云南省2025年4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聚焦“旅居+”模式。
产品供给:编制“旅居云南”规划,推出乡村旅居、医养旅居等8大业态,盘活闲置农房改造为“模块化”旅居社区,配套图书馆、非遗工坊等公共文化空间。
政策保障:通过《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旅居产业用地保障的通知》,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空心村”整体改造为民宿集群,优先保障旅居项目用地指标。
消费促进:举办“花开四季”“烟火乡村”等主题活动,发放“旅居贷”“七彩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对自驾游驿站、新能源汽车营地给予建设补贴。
借鉴点:通过“规划—用地—金融”全链条政策支持,将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旅居产品,适合生态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
六、国家层面政策框架
国务院2025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六大方向。
消费惠民:实施“百城百区”计划,鼓励发放消费券、积分奖励,推动区域一体化消费优惠。
产品创新: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套餐,开发低空飞行、邮轮游艇等新兴业态,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数字赋能: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支持“人工智能+”文旅应用,例如文物资源数字化平台、沉浸式演艺新空间。
入境便利:扩大单方面免签范围,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开发“一程多站”入境旅游线路。
借鉴点:国家政策为地方提供顶层设计框架,例如消费券发放、数字文旅基建、入境服务优化等,可结合地方特色细化实施。
(据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