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张婷 黄红
改善民生,是百姓最大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党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真正让职工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连日来,在六十一团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抓紧时间配放光缆、架线。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铺设288.9公里干线光缆,安装配套入户光纤及终端设备等,预计2023年年底完工。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一幅幅职工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这两天,在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六十八团,刚刚解除疫情防控静态管理的职工群众走出家门,主动参与到连队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为了改善团场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连队,这几年,在师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十八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如今,在各个连队,柏油路宽阔笔直,直通到职工群众家门口,干净整洁的院子错落有致。连队美了,环境改善了,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增强了,职工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
“六十八团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团场人居环境大变样、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生动实践。”六十八团党委书记、政委孙聃砚说。
在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上,师市党委始终坚持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理念,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把职工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十年来,师市城镇、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4.32万元和2.58万元,年均分别增长9.1%和10.0%。
十年来,师市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幅提升,成为伊犁河谷教育新高地。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建成一批重大卫生健康项目。全面落实就业创业促进政策,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实现新增就业8万余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1.8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全面实施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免疫屏障初步建立。
2015年4月,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7年来,师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之城、生态康养之城、智慧数字之城、绿色低碳之城”,城市公共服务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军垦新城初具规模。可克达拉大桥、惠远大道和引水入城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三馆一中心”和33个民生服务类项目建成启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825家市场主体入驻城市,4个商业街区全面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创建军垦文化名城和兵团文明城市,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批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在建设上的精雕细琢,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可克达拉市绿化面积达1.9万余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年来,师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累计化解存量政府性债务56.95亿元、团场经营性债务8.52亿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师市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再上新台阶。 疫情防控精准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强化兵地联防联控,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果断处置疫情,及时新建扩建医学观察点和核酸检测实验室,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构筑起了全民免疫屏障。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实现校园“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师市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十年来,师市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全面建成,实现“二级公路直达团、柏油路面通到连”的历史性跨越。2022年5月1日零点,伊墩高速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收费站正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可克达拉市主城区正式连上了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发展迈入“高速时代”。加快推进美丽连队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突出,师市被评为2020年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4个优秀师市之一,六十七团获得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对口援疆工作显著。十年来,上百名援疆干部带着党的嘱托和关怀,不辱使命,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接力赛,教育、医疗“组团式”援疆成果不断巩固和拓展,涌现出以丁憬、王华同志为代表的一批援疆干部先进英模。2010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援疆资金21.0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308个,其中80%以上用于基层单位、民生领域,助推了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