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千里驰援情谊深——二师铁门关市驰援师市抗击疫情侧记
发布:2022-09-15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30 

记者 李惠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面对师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二师铁门关市党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选派了一批医疗骨干奔赴师市助力抗疫工作,谱写了一曲伸手相助、无私奉献的动人赞歌。

8月6日中午13时,二师铁门关市党委发出驰援四师可克达拉市抗击疫情的号召,广大医务人员纷纷请战参加。从报名审定到出发,一个小时的时间,由12名医学经验丰富、医疗水平高超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应急医疗支援队便奔赴师市疫情防控一线。

在这12名医务人员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6岁,分别来自第二师库尔勒医院、人民医院,她们在出征仪式上纷纷表示,要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过9个小时舟车劳顿,当晚22时,应急医疗支援队到达可克达拉市,她们顾不上休息,便分别下沉到7个重点抗疫一线。

当时师市抗击疫情压力最大的环节是核酸检测,人员十分紧缺。12人有3人充实到核酸检测工作岗位,其他人员分别在院感、内科、采样岗位上。

“我们代表二师铁门关市,责任重大,不仅要尽全力,而且要主动靠前做出成绩。”曾驰援喀什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队长、第二师库尔勒医院主管检验师彭晓涵说。

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标本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试剂准备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每一份核酸标本的处理,都是检验人员与新冠病毒的一次近身较量,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感染的风险。

如何准时、准确、迅速地进行检测并发出检测报告,这是对核酸检测人员不小的挑战。对于很多人来说,检测报告只是等待几个小时就拿到的一张报告单、一个健康码,但对于核酸检测人员来说,是十五六个小时的不停运转,是一步步筛查、一项项审核和一层层把关后的结果。

为能高质量完成辖区的核酸检测以及疫情防控工作任务,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12名队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昼夜兼程,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赛跑。

彭晓涵身先士卒,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月6日,到达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当晚,她就被编入师市应急医疗队,随即下沉到七十三团医院开展核酸检测工作。连续工作了20天,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没有空调的硬气膜方舱实验室,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争分夺秒,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

“在实验室工作,常常累得趴在桌子上,但一想到要尽快出核酸检测结果,便又产生了无穷的动力。”彭晓涵说,“希望身先士卒带个好头,为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争光。”

疫情防控,感控先行。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副队长王莉,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护士长,驰援二师的援疆干部,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这位有着丰富院感管理经验的女医师,先后下沉到六十四团和六十二团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

在集中医学观察点,王莉不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指导,还要保障医务人员零感染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做起来却很艰难。最初的三天两夜,王莉几乎没有休息,一边指导完善工作流程,一边进行人员培训。穿脱防护服是否规范、手消是否做到位、每日健康检测有无异常等等,工作精准细致。

“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强化日常监管,从细节上堵住一切可能造成感染的漏洞。”说起当时的场景,王莉深深为兵团人的团结一心而感动,“在抗疫一线,看到党员领导干部、民兵、志愿者们顶着上,昼夜交替没有怨言,合力筑牢了最强防线。”

在驰援的近一个月时间里,队员孙雪娇、李丹、张晓菲、臧阿慧、肖雪微、王芮、陈玉婷、侯耀红、杨雯雯、朱燕披星戴月,每天身穿防护服持续十几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即使汗流浃背、面屏模糊,大家依然精准、高效地完成着一次次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

疫情防控数据多、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其背后,是无数个医务人员的艰辛付出,这其中有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的倾力付出,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快速、及时、精准地筛查出一个个潜伏的危机,他们是疫情战场上的“幕后英雄”。

“二师应急医疗支援队一方面缓解了我们核酸检测人员紧张的难题,另一方面助力了基层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院感管理上的水平。”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何平介绍说,“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兵团和各师局共有84人驰援四师,他们在师市职工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用敬业和拼搏筑起了生命防线,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誉。”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无数人在背后默默付出。社会各界的倾情援助,践行了担当,传递了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更加坚定了师市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