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惠 特约记者 于艳霞)8月1日,在师市儿童公园书吧里,5个三岁至五岁的孩童和妈妈们在图书管理员的组织下,正参与“我从书中来”亲子共读活动。阅读中,还延伸开展了科学实验展示、手工、绘本剧、朗诵等内容。目前,该活动已成为最受适龄儿童家庭欢迎的公益活动之一。这是师市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师市持续巩固文明实践成果,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内涵,通过落实创建机制、打造服务品牌、优化服务质量等举措,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了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做到“五个落实”,汇聚工作合力。落实组织和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的组织机构,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统筹协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实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盘活公共服务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统筹行业专项资金。落实检查考核,连续2年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连队(社区)“两委”意识形态工作等考核细则,其结果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
建立“五项机制”,促进常态长效。师市建立完善运行管理服务机制,制定《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加强阵地、资源、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8类平台资源实现常态化运行。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机制,制定挂点联系、蹲点调研和结对共建制度,师市机关40个部门与20个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挂点联系,84个文明单位与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建立先进典型选树机制和“中国好人”“兵团好人”选送推荐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开展“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学习宣传活动的方案》,连续开展四届“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学习宣传活动。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内部强化培训、现场推进会、调研讨论等形式,不断提升基层工作水平。建立志愿服务管理等工作机制,出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草根宣讲员工作规范(试行)》,逐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做好“四篇文章”,擦亮服务品牌。做好“星火宣讲”文章,培育“思政大讲堂”“宣讲微课堂”等文明实践品牌,实施“百姓名嘴”培养工程,涌现出六十六团“老百姓宣讲团”以及闫欣秋等一批扎根基层的宣讲员。做好“爱心接力”文章,培育邻里守望和“爱心来敲门”“爱心妈妈”等志愿服务品牌,多层面开展关爱妇女儿童活动。做好“欢乐传递”文章,组织各级各类文化能人,将培育文明习惯融入文化活动中,每年组织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参与受众近30万人次。做好“套餐式服务”文章,全方位服务各族职工群众。截至目前,师市、团场、连队三级共组织志愿服务5400余场次。
把握“三大重点”,延伸服务效能。将志愿服务向重点工作延伸,不断增强服务效能,确立志愿服务日,明确志愿服务主题、计划、方案,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志愿服务向重点民生领域扩展,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利用“云上可克达拉”APP、政务网站开办的电子信箱等,及时掌握各族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规范“中心分析研判、志愿服务队接单、职工群众评价单、日常考核定等”工作流程,推动志愿服务逐步走向精准化精细化,向重点特殊群体倾斜,重点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困难妇女等特殊群体,通过送教育(学习)上门、云课堂、微心愿等形式,传递组织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截至目前,师市共建志愿服务队9支,成立实践所20个、实践站208个,注册志愿者1.09万名。“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运行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