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沈睿燕
“牛背上的毛粗糙吗?大小便什么情况?草料的次投喂量是多少?”……“不用紧张,你这是料喂得太多、饮水不足造成的,按我说的方法做,很快就改善了。”6月5日,在电话中了解育肥牛状况后,创锦牧业公司察布查尔县乌宗布拉克养殖基地技术员崔国平给养殖户开出了“药方”。
“不保留、毫无保留,只有整个区域的养殖水平都上去了,咱们畜牧业才能高质量发展。”在被问到是否会就养殖技术有所保留时,创锦牧业公司总经理汪保介绍说,虽然有时技术员没办法到现场开展面对面指导,但疫病防治、营养配比等一般性问题,只要养殖户咨询,技术员都会给出详尽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师市紧密依托技术支撑,加强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师市、团场、连队、龙头企业“全景式”技术服务,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师市有着悠久的畜牧养殖传统和较高的科学养殖技术,许多职工群众靠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畜牧业已成为与种植业“平分秋色”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地挖掘潜力、拓展空间,近年来,师市强化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围绕加快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持续加强现代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今年,师市投入本级财政资金129.4万元购买服务,18名协检员分配到各团场开展畜牧兽医技术保障工作,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畜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传统养殖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优化结构,强化畜产品有效供给
随着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师市近几年将畜牧业发展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满足居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和多样化”上,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形成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畜产品有效供给。
“以畜禽种群建设为核心,以良种扩繁为重点,以高效育肥生产为抓手,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道路,大力发展牛羊育肥生产、稳步发展生猪养殖、因地制宜发展家禽及特色养殖,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师市党委常委、四师副师长刘振江就如何统筹做好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短期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有效衔接,进一步阐明了师市畜牧业发展确定的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新发展方式和抓手。
师市进一步优化各团场资源和要素配置,在加快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的同时,打造一批标准化畜禽生产基地,扩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规模和供给能力。目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形成了养殖户繁育、合作社集中、企业育肥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道路。
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的六十九团洪泰养猪场,于2017年改建投产,2020年6月先后完成一期二期生产母猪舍、妊娠圈、育肥圈等硬件设施改扩建工程。该养殖场目前占地面积130亩,总建设面积近2.3万平方米,年饲养规模可达生产母猪1200头、育肥猪存栏1.1万头,年计划出栏育肥猪1.8万头,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这个养殖场是师市目前最大的养猪企业,对师市生猪稳产保供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养殖场的现代化高标准模式及场内兽医在防疫技术上对中小养殖户的帮助支持,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师市畜牧兽医站主任杨浩可介绍说,下一步,师市将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对该养殖场进行提档升级。
强健体系,拉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能给养殖团场、养殖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做到‘能用实用管用好用’,就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文国介绍说,为进一步健全和强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师市积极探索出一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模式。在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塔里木大学等科研院所长期稳定开展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师市按照“因地制宜、按需配备、明确责任、择优选用、注重素质、创新机制”的原则,不断完善以团场兽医、连级防疫员为主要力量,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力量的动物防疫体系,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网格化监管模式。
实施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各团场对原有畜牧技术推广队伍进行优化整合,通过纳编考试进入团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或竞聘连队“两委”委员、分流至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服务等方式,稳定人才队伍。通过招录全日制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生,进一步充实团场、连队畜牧技术人员队伍,加强畜牧技术推广。师市每年采取轮训、举办讲座等方式,加大对现有畜牧技术人员素质培训;加强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每个团场至少建设3个检疫申报点,每个检疫申报点至少配备1名兽医。
师市、团场两级在开展技术帮扶工作中,以身边养殖大户、养殖能人为典型,引导擅长养殖的职工群众将畜牧业作为主业大力发展。七十六团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与新疆联远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该公司为团场畜牧业提供良种、良料、良法、良医、良管等服务。“今年上半年,完成6.8万只羊、1.6万头牛的防疫工作。他们提供的服务,对提高团场牲畜免疫密度和质量,筑牢牲畜疫病‘防火墙’有很大帮助。”该团农发中心主任赵辉说。“各阶段、各种疫病的疫苗注射、药浴等,比我们养殖户都记得清楚,都能按时做好服务。”饲养了230头生产母牛、50只生产母羊的养殖户季明军说。
既有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揽服务,又有龙头企业、畜牧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还有科研机构、院校参与的“党委重视、部门支持、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畜牧兽医技术三级服务体系,确保了师市畜牧业健康发展。
做实服务,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
按照一级抓一级、一级培训一级的要求,师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以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团场畜牧技术人员全面开展人工授精、畜禽饲养和疫病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团场畜牧技术人员再对连队“两委”负责农牧业工作的委员和养殖大户、能人进行培训,形成了“师里有专家,团里有技术员,连队有骨干”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全覆盖网络。
在高效技术推广“打底”的基础上,师市抓好“215工程”实施,即“十四五”末,实现牛存栏20万头,羊存栏100万只,猪出栏50万头。同时,以畜禽种群建设为核心、以良种扩繁为重点、以高效育肥生产为抓手,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道路;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六十七团建设的洪海牧业千头新疆褐牛核心繁育场已投入使用,六十二团金边现代养殖基地硬件建设已接近尾声,七十九团年产5万吨优质饲料加工厂、七十二团养牛场、七十一团生猪屠宰场升级改造等项目均已开工。
师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借助可克达拉市创锦牧业有限公司西门塔尔牛单一种群繁育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肉牛养殖规模位居西北地区前列,拥有兵团级细毛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2个、兵团萨福克羊繁育基地1个,销售业务覆盖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优势,抓好与“土专家”的协作攻关,完善以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牧繁农育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也加速了成果转化。“因为企业聘用的技术员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企业愿意为这些技术‘买单’,这样的合作模式也让师市畜牧业技术服务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成果转化。”师市畜牧兽医站站长陈新华对目前龙头企业与地产专家的技术合作与运作模式感到满意。
在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健全完善的体系支撑基础上,师市致力于将印在纸上的“体系”转化为提高畜牧生产的技术力量,使畜牧业技术服务呈现出“服务主体定位清晰、服务领域细分专业、人才队伍素质过硬、多赢模式不断创新”的喜人局面。“随着产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畜牧业技术服务内容也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元,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农业上的普及运用,师市畜牧业将大有作为。”刘振江对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