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三农”之花渐次开——写在师市二○二二年高效农业推进会之外
发布:2022-04-21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247 

文/图 特约记者 沈睿燕

从初级的“吃饭”所需,到未来可期的“有奔头”产业;从“脏污凋敝”的“穷乡僻壤”,到水木清华、清新隽永的田园胜景;从“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到朝气蓬勃、令人羡慕的“职业”……近两年,师市“三农”惊艳蝶变,叫人欣喜、令人振奋,职工依靠农业生产增收致富正在成为现实。如今师市农业已从追求产量的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高效产业、美丽产业转变,农业发展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多项指标位居兵团首位,师市广大“三农”人正开足马力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人居环境整治“打底”

4月12日,记者来到六十七团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八连,看到连队办公室门前的小公园里,喷灌设施正在给绿化草木“喂水”,清脆草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雅致干净的凉亭、步道、小渠,蓬勃生长的灌木,都在无言述说着职工群众对自己的“呵护”,这里已然成为职工群众歇脚纳凉的好去处。

随意走进连队巷道,娇艳的花坛、利用废旧轮胎改造的可爱装饰、充满特色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哈萨克族职工努尔旦别克拎着一袋垃圾往“生活垃圾”标识门前一站,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卷帘门便徐徐升起,他把垃圾扔进收集箱,拍拍手说:“这些是我们的厨房垃圾,要是纸啊塑料那些,就扔到‘可回收’里面。你看我们连队多干净、多漂亮,我觉得我们在这里生活攒劲儿得很!”

由于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习惯在庭院中饲喂牛羊等牲畜,2020年以前的八连是“粪污路上见,臭气空中散”,职工群众对卫生户厕、垃圾分类等现代文明生活理念认同度不够。自2020年被列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连队后,师、团、连三级紧扣“治脏、治水、治违、治废、治乱、治陋”重点工作,集中五大攻坚行动,全面推进户厕革命、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工作,三年来,共计拆除私搭乱建房屋、圈舍152处,修建水冲式厕所247个,新建路灯170座,新修及扩建道路7900平方米,改造供排水管网11公里,改建新建围墙3.35公里。

师市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在这些“硬件”整治上不打折扣,更在狠抓职工群众观念转变上下功夫。“红黑榜”“荣誉墙”“随手拍”等各种群防群治举措让“美丽连队”建设成为职工群众的广泛自觉。六十七团八连达力汗·苏莱曼、赵国等十户居民,因积极整治环境、生活习惯良好等,被推选为“最美家庭”,荣登连队巷道展示牌,成为其他职工群众学习的榜样。

近三年来,加快推进美丽连队建设,让连队美起来;常态化开展连队清洁行动,让连队净起来;全力打造良好旅游环境,让连队富起来,这些扎实举措不仅让连队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职工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连队成为有颜值有气质、留得住“乡愁”的热土,还为师市乡村振兴、“三农”发展擦亮了“底色”。

乡村振兴战略“赋能”

师市在“三农”发展中奏响“高质量”音符,以更精准的方式,更严格的标准,谋求更长久的发展效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师市“三农”逐步经历着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的嬗变。

六十四团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团场,其中十四连等6个连队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占比90%以上,收入普遍较低。该团充分发挥“三市两口岸”核心区地缘优势,一手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一手抓就业帮扶。团场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在团场落户。企业得到良性发展后,通过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反哺”团场,形成了“一企帮一连”发展模式。据统计,2021年,该团累计帮扶就业464人、转移就业1620人,6个重点帮扶连队帮扶就业224人、转移就业282人。

维吾尔族群众热迪力·艾山江如今是产业园区一家公司的普工,“我现在实习期月工资是3200元,转正后计件算工资,大概能拿到4200到5000元。”热迪力·艾山江高兴地说,就业帮扶让自己既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还学到了实用技术。

为切实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师市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做实功,围绕畜牧、粮食、林果、种业、特色五大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职工”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品牌和基地建设,推进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产业链,探索建立产品研发生产、线上线下流通等体系,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四师供销社充分发挥社属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锦果业公司引入优质企业在六十六团九连建设2000亩零碳标准化主干结果苹果示范园,有效推动了团场林果业向标准化生产过渡。目前,六十六团通过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9101亩,现代特色苹果全产业链示范园区正在全力推进中。

创锦牧业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团场基层供销社+农工专业合作社+职工”的利益共享机制,依托技术、良种、规模优势,实现采购、防疫、保险、品种改良、精饲料供应、养殖标准、销售“七统一”,加强养殖管理,降低养殖户风险,增强了团场养殖业“造血”功能。目前,师市已有畜牧业类团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专业合作社13个,入社社员400户,辐射带动近8000户种植、养殖户。六十二团等8个团场正在积极筹建养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团场配套改革“助力”

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师市积极对标先进,勇于破除壁垒,再造自身优势,为转型发展不断注入源泉活水。改革后,连队“两委”职能由管理变为服务,从“管理职工群众”转变为“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职工从“五统一”变种什么、买谁的生产资料、产品卖给谁都由自己“说了算”,由“种地人”变为职工、土地、民兵“三位一体”。这些变化,既为发展打造了新平台和机遇,更为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师市及各团场以创新精神推进改革,抓住主要矛盾,着力在健全和完善团场维稳戍边体制机制及团场行政管理、财税、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振兴、增强连队活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如何在职工履行民兵义务和外出务工间寻求平衡点?如何规范身份地经营权流转行为、提高职工土地流转收入?师市农业农村局狠抓土地流转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系统是2021年11月在六十八团开始试点运行的,通过运行中的不断修正和升级,目前运行稳定流畅。”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剑介绍说,有了这个平台,流转双方只需使用手机APP,就能在线开展地块查询及流转,有效降低了时间成本、沟通成本、交易成本。目前经过平台交易,取得单宗土地最多协商议价人数5人、每亩最高溢价300元,有3家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到了2104.3亩土地,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零的突破。“平台的平稳运行,切实发挥出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职工的身份地实现了增值,经营权流转的这部分财产性收入比较稳定、可观,不仅解决了当前土地流转碎片化、被动化问题,释放了土地价值,也杜绝了私下流转等不规范行为。”陈剑说,下一步,该局将在各团场逐步推广应用平台,为各类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优质的展示和销售平台,加快普及现代生产方式。

进一步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连队经济,如何定位发展方向、找到最适宜的抓手?六十二团八连“两委”积极行动起来,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绘就生态宜居“靓丽底色”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对连队原有60栋木屋进行升级改造、装饰装修,同时加大广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伊犁州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旅游民宿基地。项目建设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我在基地当电工,还有其他职工也在这里工作,收入稳定,还不用离开连队。”八连职工苏奇敏说,这样实现了履行职工义务和务工增收的协调统一。“公司明确在保安保洁等人员录用中优先录用我们连队人员,目前已有20多名职工群众报名务工。”连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翟振鹏介绍说,除了务工,连队借助基地打造“回民街”“夜经济”以及其他餐饮服务,可有效促进职工增收、连队经济发展,“这对我们连队经济结构调整、团场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连队“两委”和职工群众对连队的未来充满信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身份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后,职工借助团场、连队经济发展和务工输出等契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履行职工义务和发展经济间不再矛盾,“三位一体”机制在师市得以充分落实。

“踏实地践行,让‘三农’更有方向;‘高质量’这个标准让农业产业发展更有质感;我们的努力奋斗,让职工群众的幸福更有温度。”师市党委常委、四师副师长刘振江表示,广大“三农”人将着力破解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症结,把问题当做起点,不过“舒服”日子,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内涵,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不断超越自我,赢取下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