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砌牢粮仓种业根基 讲好“粮言”玉蜀黍篇——师市国家制种玉米大县风采走笔
发布:2022-03-31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071 

特约记者 沈睿燕

“通过稳定面积,切实落实‘藏粮于地’,把这三万多亩地建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种业基地,使‘藏粮于技’也得以落实,稳步提升玉米制种的生产、服务、监管等各种能力,让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金种子’!”3月21日,在实地督导完品系布局及农资储备等播前准备工作后,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亚军与玉米制种生产基地之一—六十二团的副团长陈利华热烈探讨起了玉米制种产业支柱作用的培育。

今年,师市计划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5万亩,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这也是师市围绕“扶强企业、做优基地”思路,发挥得天独厚自然禀赋、组织优势和技术优势,巩固提升玉米制种产业,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筑牢粮食安全“金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团是师里的制种大团,要好好为粮食安全做出一份贡献。”六十二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许全权介绍说,近几年,该团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不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引导职工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企业+团场基层合作社+农工专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与玉米收购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实行订单种植,切实保障了职工利益。

霍尔果斯创锦玉米制种有限责任公司六十二团烘干厂副厂长于光明告诉记者,该公司由6个制种玉米专业合作社组成,现有社员1000多人。2021年,公司和9个连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3万亩制种玉米订单合同,平均单产610公斤、亩产值3200元左右。

“种植管理、收获晾晒、拉运交售等各环节都有合作社、企业给我们提供服务和信息,收入稳定有保障,今年我打算再多种点。”六十二团八连职工翟振鹏感觉这样的合作模式让大家心里很踏实。

于光明说,今年该团制种玉米面积和保底价格较去年都有提升。

多年来,师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及大条田规模化生产模式,将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为“黄金产业”。从1994年开始,师市对外预约制种,已累计超过310万亩生产面积,为国家生产合格种子超150万吨。“十三五”期间累计种植制种玉米90万亩,生产合格种子4.32亿公斤。年均种植15万亩,占全国7%左右,产量0.8亿公斤,占全国8%。

经过多年发展,师市逐步形成以六十二团、六十四团等四个团场为核心,六十一团、六十三团等五个团场为辐射的优势玉米制种区域布局,核心区制种占总面积的70%以上。师市还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将早、中、晚熟三种玉米种子生产区设立在不同区域,“在六十一团、六十二团这几个西线片区团场,我们推广种植中晚熟品种;六十六团、六十九团、七十团这三个中部区域团场,更适宜种植中熟品种;而七十一团、七十三团等四个东部区域团场,是早熟品种种植区。”王亚军说,科学合理的布局对品质、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021年,师市11个团场与疆内外50余家企业合作,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2万亩,较上年增长38%,生产合格种子0.6亿公斤,总产值达到3.4亿元,亩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据了解,到2025年,师市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0万亩、总产量1亿公斤,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

握紧全链发展“主动权”

一颗玉米种子从播种到调运、出售,关联的种植户、企业等环节众多,一个环节受阻,玉米制种产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师市将制种玉米发展重点放在以高质量发展促全链形成上,将“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

“我们要在抓好制种基地‘五化’提升建设、补齐发展短板、推广关键技术、提高种子质量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推动团企共建,实现做优基地与做强企业同步进行,并严格落实制种基地监管和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师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副组长蒙立明向记者简要剖析了师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走团企共建、融合之路的关键所在。

近两年,四师供销社把握多个团场与内地种子生产企业合作多年、合作基础稳固的契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龙头企业+制种合作社+职工”生产模式,牵头组建制种玉米专业合作社16家,出台合作社惠民政策10项,带动职工1800余人、农户3000余户。

为密切利益联结,四师供销社还实行全订单种植,生产环节统一管理,形成了企业抓质量监督指导、合作社抓具体技术落实的合作机制,提升制种玉米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制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

师市在推进玉米制种产业链构建中,注重用新技术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杂交玉米制繁种生产中,开展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去雄等技术,推广“矮、密、早、膜、匀”栽培模式,使制种玉米单产保持在500公斤以上,职工种植效益得到保障。

为补齐发展短板,师市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专项文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通过以奖代投、以奖代补,带动企业近1亿元资金,投入到4条果穗烘干线建设和相关设施设备购置中,配备了去雄机、高地隙植保机等先进机械。

目前,师市拥有1200吨/批的果穗烘干线6条,果穗烘干线总数达到9条,烘干能力可满足近12万亩地的需求,有效克服了天气对晾晒、收获的影响,加工能力和加工效率大幅提升。

打出科技创新“慧制种”

为推进制种玉米从初级种植向“智慧制种”转变,师市种子管理站狠抓产学研结合,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我们积极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四师农科所等科研单位与基地的长期合作,进行制种玉米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和种子加工与贮藏技术研究推广,为现代制种玉米生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文国说,积极联合科研单位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效凝聚了种业创新力量。

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师市充分发挥从事玉米制种高素质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育种创新能力,使制种基地呈现出质量提升、单产增加的新局面。

六十三团十五连职工陈新全2021年种植了50亩制种玉米,单产550公斤,获利7万元。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去年亩产值2800元,利润差不多每亩地1400元,今年计划再流转些土地,种上100亩。”

为不断提高玉米制种信息化水平,师市投资280万元建立种业信息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将信息服务逐步拓展到制种玉米基地监管和全过程生产中。目前,师市玉米制种龙头企业创锦农业公司已能够利用精准农业大数据决策云平台,从光、温、水、土四方面全程监测制种玉米田间长势,为农户提供重要生产信息,实现制种生产管理全程信息化、可追溯。

近两年来,师市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累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支持农作物种植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等能力提升。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切实提升了师市种子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平。

为保障种植基地和市场的规范化,师市种子管理站等单位强化基地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我们在玉米制种中,严把‘市场准入关、合同签订关、质量控制关、利益分配关’,确保生产经营规范合理、公正有序。通过健全完善种子全程可追溯体系,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基地等级评估等标准,保障我们制种基地以及所产制种玉米的安全可靠。”种子站技术人员王伟飞介绍说。

今后,师市将进一步推动玉米生产数字化、绿色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在玉米制种产业科研创新、玉米种子企业扶持培育等方面,制定出台政策,推动师市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