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俊钦 通讯员 王乐
12月14日下午,暖暖的阳光洒在四师总医院门诊楼会议室里,身患癌症的师市关工委副主任,原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陈茂昌坐在讲台上,给青年医护人员宣讲兵团精神(见图)。他目光如炬,讲到动情处,再次挺了挺腰板,透着对兵团无限热爱的眼神同胸前佩戴的党徽一样,熠熠生辉。
宣讲从16时34分开始,17时25分结束,时长51分钟。这51分钟,台下的50多名医护人员听得格外认真,大家被眼前这位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兵团事业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这51分钟,和陈茂昌退休后作过的700多场宣讲相比,是最短的一次,也是不同寻常的一次;这51分钟,距陈茂昌从故乡上海出发,第一次踏入四师这片土地,已经过去了57年。
1964年,陈茂昌支边来到兵团农四师。他主动要求去最偏远的单位,随即被分到七十一团七连。在基层,他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为连队捡麦穗、打草、积肥、清垃圾、扫积雪。2005年退休后,他拉着一辆小车,用16年时间走遍了师市19个团场,伊犁州直八县两市的大街小巷、医院、敬老院和福利院,为各族群众义务理发、擦鞋1.5万多人次,义务宣讲6万多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责使命。也曾有人质疑陈茂昌做样子,但他却爽朗地回答:“说我做样子,那我就做一辈子。”
陈茂昌的主治医生李春梅坐在最后一排,流着泪听完宣讲。“他身体非常虚弱,并不适合宣讲,宣讲之前还吃了两片吗啡,但仍不能镇痛,又在外套内紧紧绑了一圈围巾,坚持一定要作这次宣讲。”她告诉记者,老人去年3月被确诊为直肠癌,可宣讲、义务理发等活动一直没停过,他在与时间赛跑。今年11月18日,因为癌细胞扩散,老人再次到医院化疗,从11月22日起,老人已不能进食,完全靠静脉营养针维持。
很难想象,饱受病痛折磨的陈茂昌,是靠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11月22日那天,陈茂昌拖着病躯走进医院团委办公室,向工作人员请求满足自己最后一个心愿——给医院的年轻人再作一次兵团精神宣讲。第二天,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郑蓓来到陈茂昌的病房探望(见图),“陈老说,他要在奋斗的路上流尽最后一滴汗,就是死也要死在路上,而不是病床上,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兵团精神、红色基因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让郑蓓印象深刻的是,因长期卧床,陈茂昌精神憔悴,但一提起扎根兵团、屯垦戍边的往事,提起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人一下子就有了生气,仿佛还是从前那个奔走在为民服务路上的“活雷锋”。
这看似使不完的力气背后,是陈茂昌对兵团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即使在住院期间,陈茂昌也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他经常说,自己是党员,不能给组织抹黑,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他叮嘱亲属,有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给医护人员添麻烦。
师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银球现场聆听了宣讲。他告诉记者,除这次宣讲外,住院期间,陈茂昌还表达过3个愿望:缴纳最后一次5000元的特殊党费,已于12月8日完成;捐献自己获得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证书和奖牌;身后捐赠遗体,将骨灰撒在七十四团边境线上,继续为国守边。
这次宣讲,相比以前,陈茂昌挥动的右手少了一份力量,声音也少了一丝高亢,但眼里依然炯炯有神。讲到高潮部分,那个曾经总喜欢站起来的陈茂昌,此时只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在接近生命的终点,陈茂昌为什么还要坚持作兵团精神宣讲?听了宣讲,记者找到了答案。这答案仿佛一条小河,汇聚着历史的涓涓细流,有来自上世纪60年代那段与第一代兵团人并肩作战、屯垦戍边的岁月;有来自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职工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来自近几年,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先进事迹的激励……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陈茂昌说。
宣讲结束时,会场安静地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大家注视着家属把陈茂昌扶上轮椅,推着准备离开,那一瞬间,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立,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