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重武)8月10日,记者从师市党委统战部获悉,在兵团第二批19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中,七十六团中学名列其中。
七十六团中学有学生1136名,教职工1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4%,少数民族教师占46%,主要为蒙古族、哈萨克族,是师市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学校。
近年来,七十六团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和”精神建立校园文化,全体教职工真情投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谱写了一曲曲各族师生一家亲的和谐旋律。
“和”之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
七十六团中学的前身是第一代军垦战士在偏远连队建设的一个教学点,1963年建校。2004年3月,七十六团党委抓住“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契机,将团场原来的一中(汉语)、二中(哈萨克语)、三中(蒙古语)及十连、十二连哈萨克语教学点整合而成现在的学校。
建校至今,面对少数民族师生人数多、比例高、民汉合校的校情,学校确立了以“和”为魂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之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该校通过校委会、教代会制定了《七十六团中学建设“和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纲要》《七十六团中学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原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在教学理念、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确保了学校对全校师生“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的培养,引导各族师生尊重欣赏彼此的文化,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该校还将贞和楼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设计了以“爱家乡、爱团场、爱国家”为主题的文化墙。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入学第一课《好大一个家》的相关内容,就分布在贞和楼的走廊、教室和楼梯间,让各族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从小学习民族政策知识,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和”之嫩芽在交往交流中成长
该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校园“和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了“石榴籽合唱团”“三叶草美术社”“紫荆花读书社”等一批民族团结社团,定期组织各族学生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学生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学校依托以“和”为魂的校园文化,确立了“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组织民汉教师结对帮扶,安排不同民族教师同室办公、同标准考核。
为把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刻在学生心中,该校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军垦第一哨、格登碑、团军垦陈列室,还组建了“冬不拉”乐队、格登鼓舞队,并打造“民族团结知识长廊”,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各族师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浓厚氛围中共同进步。
在兵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中,该校把“三进两联一交友”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活动开展以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食堂1000余次、进宿舍800余次,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4000余次,协调帮助解决问题400余个。教职工与1000余名学生交朋友、结对子,关系更加融洽、更加紧密,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落实,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
“和”之花朵在职工群众家中绽放
学校按照兵团、师市、团场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深入开展。
全校133名教职工与300户基层职工群众家庭结为亲戚。老师们带着感情深入结对亲戚家中,送温暖、送政策、送知识、送健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家庭会议、联谊活动、宣讲报告等,用身边变化的“小数据”解读国家的“大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声音带入基层。教师们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教亲戚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提高文化素养,并经常与之交流沟通,真情帮扶解困,连上了教职工与团场各族职工群众间的“亲情链”,架起了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连心桥”。
学校把联谊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紧贴节日、紧贴农时、紧贴工作,多次与团场相关部门、基层连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联谊活动。
合着马头琴、冬不拉的悠扬琴声,伴着舞蹈《黑走马》的优美旋律,教职工与基层群众的欢声笑语在广场、田间和百姓家中传扬,各族兄弟姐妹翩翩起舞,勾勒出一幅守望相助、欣欣向荣的动人画面。
“我有一个当教师的好兄弟。”古稀之年的居马汉时常这样说。他从小身患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该校副校长塔布斯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居马汉老人结为亲戚。为解决老人的出行问题,塔布斯为老人买了辆轮椅,并教老人如何使用。看着老人坐在轮椅上,高兴地在院子里展示着“轮滑”技术,塔布斯的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七十六团中学的教职工们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忱,为亲戚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用一个个饱含深情厚谊的实际行动浇灌着“和”之花朵。这花犹如一朵美丽的“长生花”,受益于辛勤园丁的培育,在美丽的昭苏高原四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