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师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综述
发布:2020-08-04 来源:第四师  作者:伊犁垦区报   编审:admin  浏览量:548 

(本报记者 赵爽 通讯员 张金星) 7月26日,六十二团周边地方乡镇的居民徐飞飞从六十二团医院出院了。他去年确诊右腿患有股骨骨折骨不连,得知手术费用要9万多元,一直没去治疗。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六十二团医院住院治疗,仅花费1万多元。

徐飞飞说:“我的腿恢复得很不错,感谢四师医院的医生。”

自今年6月师市启动四师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下简称医共体)以来,四师医院安排骨科主治医师郑勇到六十二团医院支援临床医疗工作,截至目前,他已为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医院患者实施各类手术45台。

及早行动 稳步推进医共体建设

5月10日,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鲁旭平在四师医院调研时,对深化兵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等工作作出指示。

5月中旬,四师医院召开师市卫生系统医共体建设座谈会,并成立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医共体建设工作思想统一、任务明确、责任明确。

为保障医共体建设信息畅通,四师医院设立医共体视频调度中心,与医共体各成员医院组建医共体建设工作交流群,进行信息发布和数据报送,并制定了团场医院医共体建设推进周报告制度。

5月中下旬,四师医院领导分别带队前往七十团、七十一团、七十二团、七十三团、七十九团等团场医院调研,宣讲师市医共体建设工作,对师市医疗卫生规划布局等进行详细介绍。

6月初,按照“四清”工作要求,四师医院与师市卫健委及师市机关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医共体财务一体化运作方式,就资产清查的方式、时点、资产移交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四师医院院长周玉泉介绍:“目前四师医院已完成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草案),医共体建设规划布局(草案)、医共体建设推进框架表等,医共体建设工作正按照计划积极稳步推进。”

四师医院结合师市医疗资源分布现状,各团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专科建设方向及师市医疗机构规划布局(草案),及时调整2020年医务人员下乡方案,安排郑勇到六十二团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秦江山、中医肿瘤科主治医师程剑到六十四团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再尼勒汉、骨科主治医师谢跃杰、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杜军到七十五团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及医共体建设工作。

郑勇从事骨科工作13年,多次前往各地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完成手术700多例,填补了伊犁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其中微创椎间孔镜手术量位居全兵团个人第一。

郑勇说:“我们把四师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技术带下去,不仅能服务团场,还能服务周边地方乡镇居民,把医共体建设的红利释放到最大。” (下转第2版)

授人以渔 打造紧密型帮扶模式

6月中旬,四师医院帮扶团队陆续抵达帮扶团场。

程剑到六十四团医院后,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工作思路,主动向医院青年医生传授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疫情防控工作要点和流行病学史调查,定期向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推动“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门”医改目标的实现。

家住六十四团十九连的迪力夏提身体不好,得知程剑医生到六十四团坐诊,非常开心。迪力夏提说:“现在政策就是好,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省钱省时间,真心为我们老百姓服务!”

在六十四团医院帮扶的四师医院产科主治医师袁淑梅,积极开展产房规范化管理、妇产专业诊疗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在她的指导下,3名婴儿在六十四团医院顺利分娩。

“团场医疗水平、医疗设备有限,大部分产妇会选择到大医院生产。有时候,大医院人多,床位有限,排不上队,推行医共体建设,解决了这一难题。”袁淑梅说。

7月1日,在七十二团医院会议室,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培训课正在进行,四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张瑞华为七十二团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授课。

在团场医院帮扶期间,张瑞华积极开展带教查房、指导疑难病例诊治等工作,逐步扩大了团场医院的疾病诊治范围,提升了医院的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了合理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行。

张瑞华说:“我会尽我所能提高医院全体人员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七十五团居民徐健患有牙髓炎,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得知再尼勒汉来七十五团医院提供医疗帮助,他高兴极了。

再尼勒汉到七十五团医院帮扶期间,积极宣传口腔预防知识、购置口腔器材、开展基础口腔治疗及宣教工作。接诊龋齿、牙髓炎、根尖炎、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患者,弥补该团口腔专业空白,为团场职工群众治疗口腔基础疾病,让他们享受三级医院医疗技术服务,为当地职工群众补牙、拔牙、镶牙。

截至目前,四师医院医生在团场医院累计开展手术60余例,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筹谋规划 建立医疗服务新体系

“真没想到,现在看病不出团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医生的服务。”今年86岁的六十一团退休职工徐兰梅感叹道。徐兰梅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需常年打胰岛素,定期做相关检查。

四师医院将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争取建立符合师市实际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与医共体医疗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健康信息大数据为医共体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随时掌握享受大病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将家庭医师签约服务作为医共体对团场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四师医院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采取“1+N”的签约模式,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

近期,四师医院将建立人员、技术、服务向团场医院合理流动机制,采取巡回医疗、下乡帮扶、“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开设专家门诊等服务模式,促进群众基层首诊。

同时,实施“以科包院”和“组团式”托管、代管等模式促进团场医院特色专科建设。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开展远程医疗,推动智慧医疗,用信息化手段均衡医疗资源分布,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师市卫健委主任丁毓磊介绍,师市医共体建设将在确保师市各级医疗机构现有服务能力不降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师域医疗机构布局,加强集约配置资源,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内部上下转诊和向外转诊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收治病种,优化双向转诊流程,逐步实现有序合理转诊。

“转诊渠道的畅通,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同时,两级医院依托‘医共体’平台,构建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期护理等服务链,将患者后期康复治疗下转到家门口的医院,既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又为师市一级医院减轻了床位负担。”四师医院院长周玉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