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与病魔斗争近两个月后,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书记、四师政委,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憬在镇江市逝世,不少人以诗歌、朋友圈转发留言等形式纪念丁憬。
三个月后的6月中旬,记者从可克达拉市来到四千多公里外的镇江市,在阴雨绵绵中探访曾经与丁憬并肩作战的援疆干部。
提起丁憬,他们满怀深情,数度落泪。在他们的眼中,丁憬是一个为人善良,充满敬业精神,一心为了群众的好干部。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2011年12月,当丁憬和秘书王光国初次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饮食上的不适应。新疆的饮食多肉,口味偏重,与风味清鲜的江苏菜不同,这让初来乍到的丁憬和王光国不习惯。
王光国记得,丁憬曾对他说:“我这个人,能过好日子,苦日子也能过。”
2008年,丁憬就任丹徒区委书记时,王光国成为了他的秘书,自此结下深厚的工作情谊。2011年,丁憬到四师可克达拉市援疆时,王光国和他一起前来,继续做他的秘书,直到王光国2017年初结束援疆工作返回。
由于长期在丁憬身边工作,王光国与丁憬无话不说。“丁憬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在丹徒区时,看到工作推进不力,他会说很重的话,到了晚上,他又常常会反思,自己说的话会不会太重。”王光国说,“他对事不对人,从来不记仇。”
2013年,四师党政代表团赴镇江考察,镇江市大剧院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歌手祁瑞芸唱起一首《兵团故事》,当唱到“(奶奶)入洞房才发现爷爷炸瞎了一只眼”时,王光国看到丁憬被深深感动,泪水止不住流淌。“兵团在他心里扎了根。”王光国说。
2018年10月,丁憬在上海做疝气手术,王光国去看他。当时丁憬告诉王光国,其实症状已经有四年半了,有时候难受得受不了。“天天在他身边,这几年,我竟然一点没有察觉他的难受。”王光国说。
动完手术,丁憬仅仅休息了三天就回到四师可克达拉市工作。电话里,丁憬坦诚地告诉王光国,没有听医生的话,坐上飞机,身体确实很难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坚韧不拔,什么事都能扛,永远以精神抖擞的样子示人。这些话他都不会对别人说。”王光国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丁憬从留下来再次援疆,到把工作关系转到兵团,变成了真正的兵团人。他曾将孟非在《随遇而安》中的话摘录在工作日记中:“我甚至坚定地认为,我对新疆的热爱中有某种宿命的东西,它在我的骨子里,不为人知,也很难被表达,那是一种前世今生的感觉。”
他天生不怕困难
2015年8月17日,是援疆干部、可克达拉市规划局原副局长张晖抵达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展援疆工作的第一天。当他抵达工作单位兵团分区时,迎接他的人正是兵团分区管委会主任丁憬。
张晖回忆,丁憬在生活上非常关心援疆干部。刚到兵团分区时,条件非常艰苦,办公楼还在验收,宿舍楼也没有建好,张晖和当地干部合住在车库顶上的一排阁楼里。丁憬考虑到援疆干部长期不能回家,就特意划分了房间,让每位援疆干部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后来我搬到六十六团住,丁憬知道后,就让我搬到伊宁市援疆干部宿舍。丁憬工作很忙,但仍然关心着我们的冷暖,谁家孩子生病,谁家孩子高考……他知道了,都会给予帮助。”张晖说。
但在工作上,丁憬要求援疆干部一丝不苟全力以赴。他告诉张晖,边疆缺乏人才,作为援疆干部,必须是多面手,什么都得会,什么都要做。在丁憬的要求下,张晖突破了城市规划的老本行,白天从事规划工作,晚上学习园区建设、绿化设计等知识。兵团分区的绿化设计方案就是张晖完成的,为园区节省了大笔设计费用。
2016年9月,丁憬留任兵团,担任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师长。作为援疆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年年底,张晖即将结束一年半援疆工作,离开四师可克达拉市。
丁憬找到张晖谈话,告诉他,现在有一座新城——可克达拉市需要他去建,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去作画,对学城市规划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希望他留下来再干一任。
“现在在国内,不要说建设一座新城,就连建设新区都很少。丁憬的话确实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让我心动。于是,我向组织申请,又留下来干了一个任期。”张晖说。
在张晖眼中,丁憬曾建设过丹徒新区,在规划上造诣很深,很多理念都很超前。例如2017年,丁憬在确定首批住宅楼建设标准时,要求城市首批住宅楼建设不能超过4层,这让很多干部觉得是否过矮。而在第二年雄安新区的规划纲要中,也有“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的要求,这也证明了丁憬的先见之明。
丁憬又提出另一条思路,在可克达拉市,除了首批住宅楼外,所有后续建设的住宅楼都要安装电梯。近日发布的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设计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为了方便居民出行,今后4层以上住宅需设电梯。“可克达拉市两年前就开始这么做了。”张晖自豪地说。
丁憬曾经说过一句让张晖印象深刻的话:“我这个人,天生不怕困难,有问题就解决掉。”“丁憬确实做到了这句话。他面对困难的方法是,翻书本,请专家,自己提前研究;去现场,下工地,在一线亲力亲为。”张晖回忆说。
张晖还发现,建设城市过程中,丁憬有着很强的为民情怀。丁憬始终在思考,老百姓需要的是怎样的一座城市。2017年年初,在一次关于市民服务区如何建设的会议上,大多数部门单位的意见,还停留在过去观念中:独门独院,自己的办公大楼正对着大门。张晖说,在内地,市民服务区开放式院落化是发展趋势,更加亲民。最后,丁憬采用了后一种方式,把几个部门单位办公楼集中在一块地上,场地敞开,方便市民办事,也把更多土地留给市民。
他一心为了群众
在援疆干部王为华眼中,丁憬为民情怀的另一个体现,是他定下的把寸土寸金的好地段都建设成公园、让利于民的理念。特别是伊犁河边,不作开发,而是全部建设成为公园,把最好的绿水青山留给老百姓。
王为华2017年1月开始援疆,直到2020年1月离开新疆,是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可克达拉市前方指挥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三年时间里,王为华见证了在丁憬的努力下,可克达拉市从几条马路到一座城市的建设过程。
王为华回忆说,丁憬对建设丹徒新区、兵团分区、可克达拉市特别自豪,他生前曾说过一句话:“这辈子当官大小无所谓,两城一园建起来,哪怕退休了,想想看,也觉得在岗位上做了一点事。”
翻开丁憬的工作日记,其中篇幅最大的一篇,是在兵团分区栽种杏花时摘录的关于杏花的散文《四月里来杏花开》,他写道:“我很敬佩杏花,它不择土壤,努力地生长着,拼命地开放着,使劲地展现着,向人们报春,向人们呈现春天的颜色。”
正是因为爱学习、好思考,让丁憬在工作中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可克达拉市乔木种植应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举措,南方雨水多,树木生长速度快,栽种间距比较大。但在北方,树木生长缓慢,可以先密集种植,形成绿量,后来再移植都可以。”王为华解释说。
“丁憬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一座城市怎么才能吸引人、聚集人。他的思路是,通过做好绿化,完善公共服务,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然后再通过招引项目来发展城市,最终实现聚人目标。”王为华说,“因此他对招商引资工作非常重视。例如安琪酵母项目,当时机会也不是很大,是他主动去对方公司总部拜访,锲而不舍、千方百计用诚意打动对方,才把这个项目招引过来。”
“在丁憬主政四师可克达拉市期间,可克达拉市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来投资创业。短短几年时间内,可克达拉市商业地价、住宅地价分别由建市初期的24万/亩、14万/亩,增加到去年的60万/亩、50万/亩。”王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