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汤本飞
5月5日,随着4吨来自江苏省盱眙县的小龙虾、螃蟹、南美白对虾种苗在六十八团“安家”,该团稻田立体种养殖示范项目正式实施。此项目建设的500亩稻田立体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采取“田”字形开沟模式,已完成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工作,购置的4吨立体养殖用种苗,将于6月初进行稻田投放。
稻田立体种养殖示范基地的实施,为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广示范作用,开辟了职工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近年来,师市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兴农促进职工增收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科技对农村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引领作用,先后推行的葡萄“厂”字型栽培、绿肥种植等新技术,促进了职工增产增收,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师市实现一产生产总值107亿元,同比增长7%;粮食总产78万吨,同比增长1.3%,占兵团粮食总产36%;林果总面积26.3万亩、产量35.4万吨。
栽培新技术助推林果业提质增效
5月3日,六十二团一连种植户吴金华正在葡萄园忙碌着,已经成穗的小葡萄挂满枝蔓。
“今年葡萄长势良好,坐果率较高,有望获得好收成。”吴金华说,“近年来推广的葡萄‘厂’字型示范园技术,葡萄品质大幅提升,每年疆内外的水果客商早早就到连队签订收购合同。去年我的22亩鲜食葡萄总产值40余万元,成为全连葡萄产值最高的种植户。”
师市推行的葡萄“厂”字型栽培新技术,成熟期比传统架型早成熟7至15天,其“厂”字型棚架架型如鹰翼,枝蔓伸展如同铺了一层棉被,有效阻隔了部分霜冻的侵害。
“2016年和2017年秋季,伊犁河谷连续两年遭受早霜灾害。突如其来的早霜对西线团场的葡萄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相比于传统架型的葡萄园,‘厂’字型葡萄有着显著优势。”吴金华说,“当年,六十二团采用‘厂’字型模式种植的晚熟品种克瑞森葡萄遭受霜灾影响较小,以每公斤13至15元的价格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比传统技术栽培的葡萄每公斤售价高出10余元。”
“厂”字型葡萄栽培技术和普通栽培技术形成的巨大效益反差,转变了职工群众思想上固有的传统栽培模式,迅速认可了这种新技术。
“为确保林果新技术在各团场‘遍地开花’,我们坚持示范引领,实现从行政推动到职工自主,有侧重地搞试点、抓先进,实现种植模式标准化,免费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优价的苗木,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连续7年,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葡萄专家段长青、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孙建设等国内知名专家赴师市开展各类培训。”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霞说,“通过‘科技之冬’平台,在师市、团场、连队举办培训班,并且利用不同时间节点,邀请专家赴田间地头,开展修剪、拉枝、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同时坚持资金扶持,实现自主‘造血’,累计为新建示范园补贴资金1000余万元,全方位推进新技术落地生根。”
目前,师市标准园建设面积已从2万亩发展到17.6万亩,葡萄、苹果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2万余亩。先后建成了景曦农业观光园、六十二团葡萄“厂”字型示范园等一系列示范基地。2019年,师市果品产量达35.4万吨,产值25亿元。
绿肥新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5月4日,在六十四团十五连果园,师市农科所“绿色防控技术服务队”队员张燕正查看果树花后追肥情况。
“六十四团十五连是师市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去年农科所根据该团果园地形、土壤以及果树种类、树龄等实际情况,提供绿肥种植新技术,建立绿色果品示范基地100亩,辐射带动1000亩。”张燕介绍说,“通过运用绿肥新技术,每亩地减少农药投入150元、人工投入300元,创下了每亩果园增收500元的效益。”
绿肥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种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近年来,师市结合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及面临的瓶颈问题,通过试验示范、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制定了果园种植绿肥及旱地复种绿肥技术模式,以对口企业、合作社等进行示范,形成了“绿肥+农业”新模式,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
根据绿色农业发展需要,师市成立以农科所所长、植物保护专家王朴为队长的“绿色防控技术服务队”,全方位为种植户提供绿肥新技术服务。目前已完成10个绿肥试验基地建设,绿肥核心示范面积2150亩,辐射带动南北疆2万亩、服务企业2个、合作社4个。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增加了职工对绿肥的认识及影响力。
新疆景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是一个用地1300余亩,集采摘、农家乐、特色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园,是六十二团引进的招商引资企业。自2017年投入建设以来,建起绿色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发展果园“绿肥+”新技术模式,2018年春季定植的苹果苗,2019年亩产达到800至1200公斤,平均每公斤售价16元,创建了“景曦苹果”品牌。目前,该基地是新疆最高标准的绿色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并作为兵团绿色果品提质增效的示范基地,面向全兵团推广。
去年,师市通过麦后复播绿肥示范带动伊犁河谷4万亩冬小麦种植,改变了冬小麦一年一熟后土地闲置杂草丛生的现象,实现了“冬小麦+绿肥”轮作倒茬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
农机新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月5日,在七十一团田耕农机合作社,六连职工、合作社社长梁成正与35名社员商量制定近期服务农户的具体方案。
“合作社成立4年来,我们服务的农业生产面积从5万亩增加到8万亩,固定资产也从最初的5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从事农机行业近20年的梁成介绍说,“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助力我们与农户合作共赢。”
作为师市农机新技术联系示范点之一,七十一团田耕农机合作社的35名社员不仅自己增收,而且带动职工在农业上增产增收。
近年来,为促进优势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稳步提升,师市先后举办多次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现场演示会、残膜回收演示会,重点示范了无人机综合植保技术、农田捡石头机械作业,通过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实施,逐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技术结构,达到了节本增效、抗旱增产、拓宽职工增收渠道的目的。
“我们结合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选择、建好农机新技术联系示范点和示范户,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指导,推动职工掌握和应用农机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机化水平。”刘霞说,“我们多次适时举办新技术新机具展示会,指导职工购机和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了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据师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累计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0万元,539户职工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购置各类机械556台(架),拉动职工投资6436万元。同时,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3200人次,其中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9期,培训农机驾驶员660人。
去年,师市农机经营总收入6.28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3.1亿元。截至目前,师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791台,其中12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896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9456套,稻麦联合收割机46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12台,水稻插秧机812台,全师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