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重武 通讯员 马权
4月10日,在六十九团疆粮米厂大米包装流水线,社区居民巴依伙加正熟练地将一袋袋大米搬到传送带上运往仓库。
巴依伙加和妻子都没有固定收入,一对双胞胎儿女体弱多病,生活举步维艰。这一切被他的结对亲戚陈淑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陈淑琴多方联系,在团疆粮米厂为巴依伙加找了现在这份工作。
“在这里,我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一家人的生活有保障了,我的亲戚‘亚克西’!”巴依伙加竖起大拇指感激地说。
近年来,师市围绕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抓手,在加强制度建设、真情扶贫助困、兵地间互通有无等方面狠下功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蓬勃开展。各族职工群众在这片土地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各族职工群众亲如一家的和谐幸福局面。
示范引领 带动民族团结
3月28日,六十三团十六连哈萨克族青年海拉提·布尔力克正在他的汉族妈妈詹春琼家中,和汉族爸爸杨顺林一起,忙着检修农机。十几年来,他们亲如一家,每年开春,海拉提·布尔力克都会帮詹春琼家检修农机。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詹妈妈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让我学到了很多技术,让我的生活有了改变。今后我会向詹妈妈一样帮助连队更多的人增收致富,不辜负詹妈妈对我的期望。”海拉提·布尔力克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
海拉提·布尔力克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放羊。“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总在家放羊也不是长久之计,就想让他学点技术,以后也有个好出路。”詹春琼说。
詹春琼找到海拉提·布尔力克说了自己的想法。从那以后,海拉提·布尔力克每天跟着詹春琼的丈夫杨顺林学开机车。两口子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手把手地教海拉提·布尔力克。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海拉提·布尔力克从一个牧羊娃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农机手。十六连职工段刚林说:“海拉提·布尔力克播种技术好,服务态度也好,我们都愿意找他播种。”
师市党委把“八进”活动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指标,按照“十个一”标准要求,层层开展创建活动。
2013年以来,师市召开4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89个,先进个人416名。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民广泛参与民族团结创建热潮,师团两级组织受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赴基层开展模范事迹巡回宣讲100余场次,覆盖19个团场近百个连队。
强化交流 促进兵地融合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去年我采用无纺布育秧技术种植的水稻单产达到700公斤,较传统种植高出30多公斤。”3月31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镇布占村三队村民王成丕向前来参观采用无纺布育秧技术育秧的村民介绍。
师市“访惠聚”驻布占村工作队进驻后发现,布占村紧邻六十八团,有着和六十八团相同的水稻种植条件和基础资源,但由于受传统种植技术限制,水稻产量相差很大。
为提高村民科学种植水稻水平,工作队队员挨家挨户走访,积极联系后盾单位六十八团,邀请水稻种植技术人员和连队水稻种植能手到布占村授课,传授先进的、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还组织村民到六十八团观摩水稻机械化种植及无纺布育秧等技术。
“使用无纺布育秧技术不仅不伤秧苗,而且生产周期缩短,节约劳动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在王成丕等村民的带动下,目前,布占村80%的村民选择使用无纺布育秧。”工作队队员陈杰说。
多年来,师市坚持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主动融入地方的观念更加自觉、行动更加有力。兵地双方在维护稳定、经济、文化、社会、干部人才等领域深度融合,兵地交流更加频繁、感情更加融洽、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更加融合。
依托伊犁州路网建设,师市有序推进兵地互联互通建设;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每年为地方县乡村提供农业服务,代耕代播代收作物在70万亩以上;利用30万亩制种玉米基地,与地方共同建设伊犁河谷制种玉米基地,促进兵地种业发展。
同时,师市教育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向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开放。近3年,累计接收地方幼儿及义务教育段学生28028名,九年免费教育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毛入学率保持100%,师市12所学校、15所幼儿园与地方14所学校、11所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四师医院、19个团场医院、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向地方患者开放,与23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结对关系。
师市与伊犁州直相关单位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加大干部培养力度,拓宽人才锻炼渠道。2018年以来,师市选派19名干部赴地方任职,地方13名干部赴师市任职;选派12个“访惠聚”工作队共76人,驻地方7个县(市)12个村,进一步畅通干部人才交流渠道。
改善民生 助力经济发展
“在工作队和连队‘两委’的帮助下,2019年我家增收4万元。”六十四团六连职工艾力合木一边忙生意一边喜悦地对记者说,“我的生意现在很好,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六连工作队走访时了解到,艾力合木曾在乌鲁木齐市从事餐饮行业,回来后想在团场开办餐馆,就详细给他介绍团场鼓励职工群众发展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并帮他在团部农贸市场找了一家合适的店铺。去年5月,艾力合木的餐饮店顺利开张,生意红火。
30岁的木再哈一直在团场工程队打工,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限,务工时出现诸多不便。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师市举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强化班,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在连队召开的大会上,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说:“我现在与人好交流了,找工作也容易了,日子当然就好了。”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六连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30多人,人均增收1.5万元;组织3名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挖掘机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组织六连职工群众成立宏福合作社,通过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形式带动83名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师市党委充分利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各族职工群众直接受益、持续发展的项目。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行动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8亿元。同时,采用“技能+产业+就业”的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种植养殖、特色林果、食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制作、电子商务等示范性实用技能培训,累计扶持10225户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以交往促交流,以交流促交融。如今,民族团结已成为师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各族职工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花盛开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