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静鹏)11月19日,记者从师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师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9年来,建成高标准农田86个,面积达7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40%。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举措。9年来,师市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始终坚持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规模开发、效益优先、规范管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师市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实行共商共议共建,切实做到统一协调管理、统一项目布局、统一建设标准。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做到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打破师市、团场行政区域界限,整合资金、整体规划、整体建设,大力推进整团、整连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围绕产业发展和升级,完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了产业示范基地和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持续增效、职工持续增收储备发展后劲。制定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管理配套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建立财政资金报账直拨制,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师市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做到计划、组织、人员、措施四落实,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按要求完成。按照“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通、渠通畅”的标准,注重产业规划,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品种、品质、品牌”,带动规模高效农业发展。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师市把耕地、道路、排灌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狠抓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工程,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促进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把项目单位所需、所想、所困作为设计工作基础,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实施方案科学合理。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师市严格项目验收制度,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师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明显。
七十六团是昭苏垦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最大的团场,据数据调查显示,项目实施前,该团马铃薯亩产2吨,每亩纯收入500元,经营成本1000元;项目实施后,亩产达到4吨,每亩纯收入1000元,经营成本1500元,达到了稳产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