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垦区报记者 陈重武
近日,记者走进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林郭勒村,看到巷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隔离带里各种鲜花争相盛开,村民院落里有绿油油的蔬菜、成群的鸡鸭、膘肥体壮的牛羊,整个村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叶尔肯别克·艾力甫别克告诉记者:“过去这个时候,村里的年轻人不是喝酒就是蹲在墙根下晒太阳,村里基本没有庭院经济,巷道随处是牛羊粪便。如今,走在村里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家家都在发展庭院经济,道路也干净整洁了,这些可喜变化主要得益于驻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大力帮助。”
师市“访惠聚”驻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林郭勒村工作队自2017年2月驻村后,两年多来,协助村“两委”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打出了转移就业、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分流转岗、生态补偿、易地搬迁、社会保障兜底等一套扶贫“组合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户脱贫、村摘帽”的脱贫攻坚任务。
强化培训促就业助脱贫
“以前,女方找对象只看男方家里有多少只牛羊,现在观念转变啦!就看男方会啥手艺,我爱人就是看上我会厨艺才嫁给我的……”8月12日,在尼勒克县开抓饭馆的加林郭勒村哈萨克族村民居马拜·努旦别克在堂哥婚礼上端着自己炒的菜和来宾们开玩笑地说。
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收获小麦
居马拜·努旦别克家兄弟5个,他在家里排行第4,全家仅靠10亩旱田度日,年收入不足4000元。由于收入低、兄弟多,找对象就成了困难。2017年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对村里像居马拜·努旦别克一样的村民采取了精准帮扶措施,让他们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路。居马拜·努旦别克就是参加2017年“访惠聚”工作队为村民举办的“冬季攻势”厨艺培训班后开餐馆的青年代表之一。如今,居马拜·努旦别克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万元。这次居马拜·努旦别克堂哥结婚特意从县上请他回来帮忙。
工作队入驻后,利用冬季农闲开展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培训班,对全村村民进行集中“充电”,根据务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分批、分技术开展了现代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手工制作、特色烹饪、微商等技能培训,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站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
“如今,咱们村的年轻人都通过技能培训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我3个儿子通过参加装修和厨师等培训后,都到伊宁市务工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老两口在家里带孙子,你们为我们分发的菜苗和鸡苗,养大后我们还能卖些钱,现在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村民阿拜汗·吾喀斯高兴地对前来走访的工作队队员沈雪生说。加林郭勒村共有村民2272人,近两年,通过培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增加,现已达1200余人。
加林郭勒村是一个传统牧业村,哈萨克族村民占总人口的90%,而且各家的庭院面积都很大。以前,受传统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影响,大部分村民的院子没有充分利用。为让村民多创收,工作队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给村民发放菜苗、鸡苗等物资,帮助其发展庭院经济,用双手勤劳致富。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基本实现吃自种菜,自养畜禽,户均增收近万元。“我们老两口发展庭院经济一年还能挣几万块钱,老了老了我们还成了家里离不开的大功臣。”阿拜汗·吾喀斯笑着说。
千方百计抓产业促脱贫
8月8日,村民邓波拉特卖了10头育肥牛,拿着卖牛得来的14万元钱兴奋地说:“工作队和村‘两委’点燃了我的致富梦,他们帮我发展养殖业,现在仅育肥牛这一项一年就能收入20万元左右。”
工作队组织贫困户在村木材场务工
回想起两年前工作队来家里走访时的场景,邓波拉特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吃住在父母家,因为穷不知干什么好,工作队就鼓励我发展养殖业,当时我才27岁,根本没有勇气创业,怕干不成赔了怎么办?但工作队三番五次入户开导我、鼓励我,还跑前跑后为我申请无息扶贫贷款,他们的诚心打动了我,才下定决心发展养殖业,工作队队员给我当起了养殖技术员,队长给我送来了育肥牛养殖方案和销售信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现在我家拥有奶牛10头,育肥牛30头,羊100多只,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加林郭勒村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养殖户虽然多,但牛羊品种单一。为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去年,工作队结合实际为66户贫困户发放了66峰扶贫骆驼。
为精准扶贫到户,工作队深入在册贫困户家中了解掌握家庭基本情况,精准核实扶贫对象情况,严格按照“七步议事”群众工作法精准落实项目。村民巴拉努尔·苏坦哈孜高兴地说:“工作队给我发放了扶贫骆驼,帮助我脱贫致富,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尽快脱贫致富。”
为加快推动加林郭勒村养殖业发展,工作队组织村养殖大户、示范户、经纪人等前往七十一团观摩了4个规模化、生态化育肥牛养殖示范区。观摩人员边走边学,详细了解育肥牛养殖示范区的圈舍、饲草储备、饲养管理等情况。
“观摩了七十一团的育肥牛养殖示范区后,我学到了很多。现在,我家500平方米的育肥牛圈舍已盖好,储备了600立方米的青贮玉米,并购买了80多头育肥牛,如果效益好,我打算存栏达到150头。”村民李忠诚说。
工作队还在种植方面入手,拓宽村民的致富路。由于加林郭勒村村民们种惯了小麦等常规农作物,很难转变观念改种经济作物,为打破这一局面,工作队经过调研、多方考察后,鼓励村致富带头人种植经济作物红花。
“刚开始,我们动员大家种红花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响应。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我们先鼓励几户愿意种植红花的村民进行试点,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种植户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红花成熟后还帮忙跑销路,这样大大提高了村民种植红花的积极性。”工作队队长宋建国说。
去年,红花种植户亩均收入达2000元,户均增收800元。村民对山哈孜·尼亚孜汗今年又种了100多亩红花,通过种植红花比往年增收了5万多元。“工作队为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种植红花要比以前种小麦、胡麻每亩增收近400元,红花籽还能榨油再卖钱。”对山哈孜·尼亚孜汗喜滋滋地说。
打造美丽乡村助推脱贫
工作队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整治改造危房、违规建筑物,对公路、巷道、房前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
工作队队长宋建国帮助村民销售蜂产品
工作队联系有关设计单位对该村重新进行统一规划,画好美丽乡村蓝图,绘好美好生活图景。利用为民办实事经费为村民免费发放绿化树木5000余棵,刺梅、月季等花苗2万多株,让村民栽种于绿化片区、院落、沿线街道,动员村民家庭院落进行“三区”分离达152户。发挥网格化和积分制管理的作用,以户促巷、以巷促片、以片促村,每周六和每月5日、20日,组织村民对本巷道、绿地、沟渠等公共区域进行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破败房屋、残墙断壁、违章搭建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举措、好办法,让美丽乡村的轮廓赫然呈现,彻底改变了加林郭勒村脏、乱、差的面貌。
工作队利用夜校讲课、升国旗仪式、“大喇叭”等途径宣传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动员村民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协同村委会、片区长、巷道长、联户长,每周六组织村民开展公共区域环境整治,确保村容美观整洁。
“现在我们喝上了又清又甜的自来水!”2017年11月2日,村民阿勒腾古丽·阿山艾力一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哗流出。
加林郭勒村村民多年来一直饮用加林郭勒河河水,上游成群牛羊饮用,下游村民挑水回家饮用,水质差、饮水困难等问题常年困扰着村民。看到这一情况,工作队联系专业人员修建水库,走家入户说服村民挖管道。2017年10月,村民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自2017年以来,工作队逐户动员、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免费为村民发放7万余株辣椒、番茄、花菜等菜苗。工作队队员每天不分早晚,指导村民管理菜园。
绕仙·阿力亚斯家院子里的菜今年长得格外好,院子里种的菜不仅供自己家吃,还卖了3000多元,“我们家以前不种菜,也不怎么吃菜,只喝奶茶、吃馕。那么大的院子都浪费了,工作队队员手把手教会了我种菜和炒菜。现在,做饭的花样也多了,营养也全面了。”
“我们工作队要带领村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决不能在脱贫路上让一个村民掉队。”宋建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