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张永
时值盛夏,处处风景秀丽,来师市旅游观光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对师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赞不绝口。
“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每条道路都很宽敞,路标清晰,道路交通标志规范,交警手势规范,指挥有力,在城市开车的感觉非常好。”7月14日,慕名从乌鲁木齐自驾来可克达拉市的游客蔡刚赞叹道。
分批、多次选派有经验的交警来师市指导工作,对师市交通规范性管理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采取“小援疆”的主要内容之一。
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通过“小援疆”模式,充实做好援疆“大文章”,组织后方技术专家人才柔性支持师市发展,使援疆工作更接地气,用“小爱心”融汇“大团结”,“小援疆”凝聚了镇江与师市的情谊。
“‘小援疆’工作是针对某一个领域、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课题以短期培训的形式所做的援助,这种时间短、对接准、见效快的‘小援疆’方式,让援疆工作‘下沉’,激发了两地共同参与、融合交流的热情,促进两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情。”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前方指挥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王为华说。
据了解,自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镇江前指以“小援疆”形式,围绕党政干部、创新创业人才、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等三支队伍,高质量组织好互派挂职、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先后组织镇江市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城管局、文广集团、报业集团、新区招商局等9批次103名援疆干部来师市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城市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帮助师市补短板、快发展。
王景曙是镇江报业集团的一名援疆记者,2017年8月至10月,来师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小援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王景曙克服年龄大、水土不服等困难,跑遍了师市各个团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时采写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援疆项目及各行各业先进事迹稿件,并在江苏省、兵团、师市等媒体上发表。采访中,王景曙利用自身媒体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六十四团困难职工“小可克达拉”古丽娜发起公益爱心募捐活动,募集爱心款21000多元,得到广泛好评。
2017年以来,镇江文广集团、报业集团先后选派10名资深记者开展新闻援助,他们将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受援单位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积极与当地同事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进一步扩大了两地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全媒体刊发各类新闻报道、援疆手记200余篇,在前后方营造了关注援疆、支持援疆、参与援疆的良好氛围。
镇江市发改委稽查处处长李锡军来到师市开展“小援疆”工作后,对镇江援疆项目从立项、前期准备、项目推进、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进行指导和梳理。牵头制定项目全流程管理各项制度,为师市发改系统开展项目投资管理培训,对2017年师市援疆项目和2018年项目储备情况进行了实地查勘和项目论证,及时向受援地反馈问题,确保每一个援疆项目安排和援疆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镇江新区招商局派出一名招商工作人员与兵团分区援疆干部人才组成招商小分队,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精准对口招商,在援疆的半年时间内参与招商活动30余次,成功签约一批项目。
2018年,在可克达拉市推进全面城市建设关键时期,镇江市委组织部选派11名干部,分两批来师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小援疆”工作,帮助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小援疆”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项目化操作,主导推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金融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工商登记注册流程再造等工作得到了受援单位的高度评价。
据统计,2017年以来,镇江前指先后组织35人次镇江医务人员在师市卫生机构开展短期工作;40人次镇江教师在相关团场开展短期教学工作;组织6名丹徒区援疆干部前往六十六团、六十七团开展短期教学研讨活动;邀请4名扬中市教师、医生前往七十一团、七十九团开展短期的教学研讨、义诊活动;邀请2名镇江城建集团援疆技术人才前往可克达拉市开展一周对口业务交流等。
这些“小援疆”人才来到师市后,始终保持与后方单位的深入沟通,积极拓展两地的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柔性引才、“小援疆”“自选动作”的实际效能,对政府管理、政务改革、高级中学等全面开展管理工作,帮带当地干部职工,传授先进理念、管理方法、业务技能,在提升援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师市干部政策水平、业务本领。
一个个“小援疆”人才、一个个“小援疆”故事,搭建起镇江市与师市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有力推动了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