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张燕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选择,而作为女性的她们,却选择了需要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农学专业,并注定在黑土地上奉献着青春乃至毕生精力,她们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她们,就是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巾帼科技服务队”的12位女性科研工作者。
成立于2009年的师农科所“巾帼科技服务队”,肩负着师市和伊犁地区农业、林业、果蔬园艺业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任务,作为科技工作者,这支队伍不仅要满足实验室试验田里的数据,更要让科技应用于生产,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
10年来,“巾帼科技服务队”共产生两任队长,现任队长是师农科所科研人员张燕。在两任“巾帼科技服务队”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常年忙碌于田间地头,足迹踏遍伊犁河谷205万亩土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
王朴是师农科所所长、植保专家、兵团劳模,也是“巾帼科技服务队”第一任队长。在“巾帼科技服务队”成立之初,她就提出“深入基层、服务百姓”的工作宗旨。在她的示范带领下,队员们每人对口1至3个团场,实行点对点服务模式。从春播到秋收,她们经常深入团场连队召开现场会,推广新技术,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铁娘子军”。
2011年,担任“巾帼科技服务队”第二任队长的张燕,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上,带领队员们收集整理了《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等科普宣传手册,制定了23套伊犁河谷主栽的16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规程,这些资料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队员徐阳,是师农科所园艺技术员,在六十一团蹲点约4个月的技术服务中,走遍全团4万多亩果园的角角落落,为职工精准施药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队员李敏是兵团首席科普传播专家、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十年如一日,春季地头规划,夏季田间奔波,秋季现场总结,冬季科技培训,积极推广新技术,研发新品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在“巾帼科技服务队”里,还有韩云、郭丹丽以及维吾尔族技术员苏甫热木等。多年来,她们始终默默服务着农户,忙碌于田间地头、林间树下,她们的名字,为团场生产一线职工群众所熟悉,她们用优异的科研业绩向世人证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百姓,这些年,“巾帼科技服务队”全体队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争取科研项目,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各类科研课题的攻关活动,解决了许多难题。
她们依托兵团“十件实事”中农业技术辐射带动工程项目、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项目、科技特派员赴基层服务等十余个项目,先后建成了树上干杏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树上干杏栽培技术示范园,培养了一大批示范户,累计培训职工3000人次;示范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亩旺特,有效解决了介壳虫病害,实现亩增收10%以上;建设矮化密植果园核心示范区,实现了果园首年挂果,使果农每亩增收达到了25%;解决了香料品种退化、品质降低等制约香料产业发展的瓶颈,先后培育脱毒种苗600万株、建立优质原种苗繁育基地600亩,实现了当年栽植当年收获,薄荷精油最高亩产达4.6公斤,刷新了伊犁河谷纪录。
据资料显示,“巾帼科技服务队”成立以来,在师农科所的支持下,经过全员共同努力,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种质资源圃,填补了我国收集薰衣草种质资源的空白,建立了薰衣草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选育出薰衣草新品种4个,椒样薄荷新品种1个,填补了新疆及兵团种植薰衣草和薄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白,师农科所也因此成为国家芳香委指定的科研单位。
付出总是很艰辛,但收获时又都是满满的喜悦。这些年,在师农科所申请的40项国家、兵团以及师市科研项目中,仅“巾帼科技服务队”参与的项目就达22个。这些项目中,有12项荣获了兵团、师市科技进步奖。她们还参与完成审定新品种2个,申请专利4个,授权专利3个,示范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10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在10年的艰苦历练中,“巾帼科技服务队”先后有8名队员被兵团指定为科技特派员,其中有2人荣获“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光荣称号。有10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兵团劳模、三八红旗手、五一巾帼标兵、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该团队2015年荣获“兵团优秀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和“师市优秀巾帼示范岗”,2016至2017年荣获师市三八红旗集体。
有一种精神叫无悔追求,有一种快乐叫甘于奉献,有一种希望叫用心耕耘,有一种幸福叫无尽收获,这是对“巾帼科技服务队”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无言的鼓励。在师市改革发展的春风里,新的任务新的目标让她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她们正蓄积满满的信心,继续在伊犁河谷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