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迎来首批学生。 杨俊钦 摄
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祁山洪
自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镇江市教育类援疆资金投入3.87亿元,建设项目29个。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六十四团中学等一批设施一流的学校拔地而起,在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可克达拉市前方指挥组(简称“镇江援疆前指”)的协调推动下,“组团式”教育援疆成效明显。
初成形,便成名,致力打造“双一流”高中
7月15日,上午10时,在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内,早已站满了前来报到的家长和学生,镇江援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 “交钥匙”工程——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迎来首批800名新生。天上喜降小雨,仿佛预示着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六十二团家长符云霞陪孩子来报到,和众多学生与家长一起,兴奋地冒雨游览校园,她说:“我们早晨8点就从团里出发,看了这所学校,我和孩子对这里的学习、生活环境都非常满意,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向往!”
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位于新崛起的兵团新城——可克达拉市的核心地带,校园占地面积235亩,总投资2.46亿元。未来将有高中3个年级60个班,在校生3000名。
学校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建设起点高、标准高。学校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功能齐全;有能容纳30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楼,有艺术教室、学术报告厅、体育馆、图书馆,有18000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场地,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等;有建筑面积达66872平方米的教学楼和综合楼,各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终端可以接收学校中央控制室提供的多种信号源,全校实现办公自动化;实行网络化智能封闭管理,学生凭一卡通可在学校就餐、借阅书籍和购物;整个校园有性能优越的广播系统、安保监控系统,千兆主干的计算机大数据网络系统覆盖整个校区。
校长朱万喜,是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原江苏省丹阳六中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镇江市第三、第四批名校长,是镇江“组团式”教育援疆的领头人。
朱校长介绍说,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从教学到管理全方位使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管理做到精细服务、全员育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设立“王华助学基金”,对优秀学生、困难学生给予奖学金、助学金;开设镇江实验创新班,着力打造北大、清华等985、211名校生的摇篮;实施优秀学生导师辅导制,选择江苏、新疆名师组建导师团队,强化优秀学生培养;开展镇江名教师与优秀学生的远程结对辅导,助力优秀生培养;实施江苏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组织江苏结对名校名师开展远程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3到5年,建设成为伊犁河谷硬件软件‘双一流’的最好中学;5到10年,建设成为全兵团全新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最好高中。”谈起学校的办学定位,朱校长雄心勃勃。
朱校长说,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将积极开展体验式教育,建立实施游学制度,定期选拔优秀学生赴江苏名校参加夏令营等活动,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向往、家长信任、社会赞誉的一流名校。
6月26日至7月5日,120名即将升入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的学生在江苏省镇江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了研学夏令营活动。六十六团中学生刘桄蔚感慨地说:“有些地方只能看景色,在镇江不仅看美景,还增长了不少历史文化知识。”面对镇江名校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师资力量,大家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也对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送好马,配好鞍,“组团式”援疆建强校
镇江援疆前方指挥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可克达拉市副市长王为华介绍说,这一人才和智力援疆项目有两大特点:一是镇江援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交钥匙”工程,二是以“名校长+中层管理骨干+学科骨干教师”的方式,由镇江市知名教育专家朱万喜领衔,从镇江全市四星级以上的省重点中学当中,精挑细选教育教学骨干组团式援疆,这一做法无论是规模还是力度都在江苏省领先。
确实,好马配好鞍。镇江援疆前指并不是将学校建好后,简单地将“钥匙”一交了之,而是紧紧围绕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自觉地站在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师市谋发展的大局、教育的远局。
为确保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今年秋季顺利招生办学,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伊犁河谷地区硬件、软件“双一流”的最好的高中,今年3月,朱万喜带领7人建校筹备团队提前进疆,学习考察、设施设备采购、校园文化建设、招生选师、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等工作紧锣密鼓。
镇江援疆前指积极协调镇江市组织、教育、财政等部门,在全市所有省级重点中学中公开择优选派30名中学高级以上教师或镇江市骨干教师赴疆工作1到3年,分别担任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校长、副校长、中层正职和各学科带队骨干教师。以援疆名校长领衔,以一支优秀的援疆团队做后盾,形成一支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依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数量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用这种组团式进驻、骨干力量全方位介入的形式,助力学校迅速成形、成效、成名。
“援疆代表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整个镇江。在疆这段时间,我们深入了解、学习兵团精神,也更深刻理解了援疆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老一辈军垦战士那样为师市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镇江名师,分别担任江苏省镇江一中政教处副主任的樊江峰、江苏省镇江高级中学年级部主任的程志军,深刻认识到教育援疆的重大意义。
本月10日,全体援疆教师团队将整体入驻学校,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另有数十名教师将在本地选聘。本月14日,首批新生将返校接受军训。
秉承“为学生发展奠基,为民族振兴尽责”的办学理念,学校还与镇江市第一中学、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等4所知名江苏省级重点高中签订了合作办学与重点学科共建协议,形成强大的后援支撑。
立长远,谋大局,教育援疆助力转型
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的雏形初见,却早已在师市甚至伊宁的市民中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反响,成为当地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今年中考,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成为报考热门,好中选优,最终择优录取了800人,占当地优秀生源的一半。
对此,镇江援疆前指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可克达拉市副市长王为华颇感欣慰:“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克服重重困难援建这所学校?就是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教育援疆,办伊犁甚至全疆硬件、软件‘双一流’最好的高中,让更多的孩子从四师、从兵团、从新疆走出去,成为建设祖国、建设新疆、建设兵团的栋梁,这就是我们倾力教育援疆的初衷,也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办一切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可克达拉的城市吸附能力建设的角度,兴办一所名校,也有着巨大的集聚效应。在可克达拉市,学校附近的楼盘销售火爆,价格不断攀升,师市、伊犁州和伊宁市的很多干部职工和市民,最近都在考虑或谈论将来在可克达拉市特别是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附近买房,名校对城市人口的吸附和集聚效应凸显。
王为华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在校生3000名计,吸引教师、家长以及各种配套业态入住,粗略估计,仅这一块,三年后将为可克达拉市聚集万人左右,这对师市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型,将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我们就是要把援疆的宝贵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重要的环节上,这才是我们援疆工作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结合“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实施,镇江援疆前指将进一步把镇江优质教育资源向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集聚,更好地发挥“组团式教育援疆”的综合效益,既要建名校,更要育名师,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师市教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