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伊昭公路:大美新疆的绝美天路
发布:2018-07-30 来源:第四师  作者:伊犁垦区报  编审:admin  浏览量:1095 

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祁山洪

在天山支脉乌孙山上,惊险的山路十八弯,弯出一条绝美天路,这就是古代丝绸之路“弓月道”的一段,如今被誉为新疆最虐也最美的公路之一——伊昭公路(S237省道)。我们从伊宁市到四师驻昭苏县的四个边境团场采访,去程和返程都从这条路上通过,得以领略北疆别样的壮美风光。

伊昭公路,作为伊宁市到昭苏县的一条捷径,全长100余公里,途经伊犁河大桥-察布查尔县-昭苏县,行车用时约2小时。

伊昭公路中最精彩的路段就是乌孙山,这是近几年才逐渐完善的一条盘山公路。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经过几十公里的上下盘旋,翻过乌孙山,从海拔600多米的伊犁河谷,攀上平均海拔2018米的昭苏高原。乌孙山山路坡陡弯多,不少是近180度的掉头式急转弯,所以“戒规”很多:每年10月初即封路,一直要到来年5月甚至6月才恢复通车。即便在通车的日子,也是限制重重:7座以上客运车辆不允许通行,大型货车、半挂牵引车、全挂车更是禁止;晚10点至第二天早7点,车辆禁行;下雨天禁止通行。道路危险,可见一斑。

我们通过时,沿途不时可以看到,山上或大或小的石块或石子零星滚落在路边,有的草皮或砂石层因雨水或重力作用,成片成块地滑落,再严重些就会形成滑坡,部分危险路段,坡面被大片金属网格罩住。

这又是一条风光旖旎的景观大道,行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腰,仿佛穿行在白云之上。人坐车中,但见群峰耸立,悬崖深涧,高山草甸,苍松林立。远处的雪峰、近处的林海、草地、溪流,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沿途常有牛羊在斜坡草地悠然自得地吃草。山坡上间或有白色的蒙古包,边上停着越野车——那是现代牧人流动的家。

伊昭公路最惊险的路段,莫过于翻越3475米的白石峰。白石峰是乌孙山山脊上的最高峰,海拔3475米,三峰连峙,像一道屏障。此峰由石炭系灰岩构成,远观呈灰白色,因而得名白石峰。我们在顶峰下的观景台留影,只见两只体型不大的雄鹰,看起来像是鹰中“少年”,在我们头顶一二十米处上下盘旋。山风吹来,它们忽而凌风而飞,翅膀尽情伸展,像风筝一样悬停在高空;忽而收缩翅膀,从高空疾速急坠山谷;忽而又从山谷林丛中像闪电般急升而上,上下翻飞,收放自如。乍一看,以为它们是在与山风搏斗,感到进击和雄壮,再一看它们欢快的身姿,才觉它们是自在地沐浴着山风和阳光,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意和豪情。

通过垦区报社同事介绍和翻阅垦区报早年的报道,我才知道这条天路与兵团和四师,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上世纪60年代,伊宁市到昭苏县交通异常不便。为开发昭苏地区及加强备战,1960年兵团组织当时的工二师及农四师部分力量,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修筑这条战备公路,其中54公里的乌孙山段,断壁悬崖,山岭重叠,石质坚硬。施工地段多数处于海拔2000米到4000米,气候恶劣,全年正常施工季节只有120天。施工所需物资设备和生活供应品全靠骆驼、牛、毛驴驮,推土机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无法运到施工点,全靠人工打眼放炮、铺路架桥。工程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完成,筑路兵团职工在营养不良,甚至吃不饱饭的情况下顽强施工,发扬了兵团人敢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伊昭公路在1963年4月全部竣工,后移交四师管理养护。上世纪90年代,四师党委决定独家修筑伊昭公路,又是一番艰苦鏖战,终成今日之壮丽景观。

如今,遍布伊犁,密如蜘蛛网的近3000公里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构成伊犁经济大动脉,其中不少公路,都是兵团人一镐一钎开凿出来的。

1962年,四师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乘卡车日夜兼程,300公里路走了整整5天,才到达今七十四团所在地。如今,交通的便利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当人们尽享这天山公路的便捷与壮美时,千万不要忘了前辈们当年栉风沐雨胼手砥足艰苦奋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