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爽 特约记者 侯雨彤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百姓的事业,关系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护和促进职工群众的健康权益。
改革开放40年来,师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职工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师市党委坚持深化医改,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历年来,师市党委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将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改善民生“十项主体工程”建设。
2012年,投资2000万元进行妇幼保健机构及儿科能力建设,为师团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师医院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投资570万元为师医院和部分团场医院儿科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投资475万元给师、团卫生监督机构配置必要的执法设备;投资400万元建设七十三团医院综合楼及相关辅助设施;投资75万元建设六十四团医院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辅助设施;投资40.2万元为67个连队卫生室配置基本医疗设备。
2013年,投资4540万元为师医院购置飞利浦1.5T(双梯度)核磁共振(MRI)成像设备。
2014年,投资300万元构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投资1200万元建设军垦花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建设四师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急救网络体系、妇幼保健中心及医疗技术用房联建项目工程。
2015年,投资200万元建设军垦佳苑社区卫生站项目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六十九团医院门诊楼及投资104万元建设七十团、七十七团、七十八团医院职工周转房18套。
2016年,投资700万元新建七十九团医院综合楼,投资500万元完成部分团场医院远程会诊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2017年,七十九团继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又投入200万元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投资50万元实施医院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七十九团医院大学生任闫海说:“新医院不但环境好,而且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就诊人数明显增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趋规范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师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于2017正式挂牌。这是师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提高的有力证明。
在师市党委高度重视下,师医院历经多年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师医院现有员工1000余人,编制床位650张。高级职称103人,本科及研究生近400人;拥有27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2个综合门诊部及1个急救中心,拥有ICU、NICU、C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年门诊量达50万人次,出院约3万人次。
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师市先后制定出台《四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四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四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实施细则、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奖惩机制等,将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到岗、到人,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师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监督执法局主要领导实行责任区域划分,分片区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督导、评价、考核。师市及各团场积极推行疾控中心、医院、连队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及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协作机制,实施片区责任包干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014年和2015年,师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别获得兵团第四名、第一名的好成绩。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队伍素质,近年来,师市举办各类培训班68期,培训达4215人次;选派近30名团场医院相应资质人员参加各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多次举办慢性病健康管理培训班暨学术交流会,开展服务百姓大型义诊活动。
在江苏省镇江市的大力支持下,师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镇江市卫计委累计为师市投入卫生项目建设资金3160万元。
近五年,镇江市选派援疆医疗技术骨干共4批赴师市各医院进行专业指导;师市卫生系统先后选派6批学员共66人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镇江市江滨医院等进修学习。
自开展“光明行动”以来,援疆专家为全师5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为1名贫困患者免费实施眼角膜移植手术,填补了伊犁地区的空白;为10名贫困患者赠送人工全膝关节,价值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