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本正 朱远乐
9月5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考察调研对口援疆工作时,专程来到六十一团农牧民安居工程蟠桃苑小区走访慰问哈萨克族居民阿丽扎提一家,这让阿丽扎提备受鼓舞、深感幸福。
自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以来,这里的职工群众感受到了太多这样的幸福和温暖,生产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开启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大幕。镇江作为援疆工作中的一员,对口支援师市。江苏省、镇江市高度重视对口援疆工作,始终将援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干部援疆为关键,统筹推进产业、民生、干部、人才援疆。这些年,镇江市共安排援疆资金10.2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30个,有力地助推了师市经济社会发展。
民生援疆 职工幸福
镇江市投入2500万元用于四师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建设。项目于2014年5月开工,2015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是镇江援建民生工程的亮点之一。采访中,患者李泽生激动地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以前四师医院的血透室床位少不说还拥挤。搬到这个新楼后,这一层楼都是血透室,我现在做血透的心情都好多啦。”
“共生崛起,不忘江苏关怀之情;勤奋学习,铭记镇江援建之恩”。这是七十九团中学1000余名师生对镇江市援建团场子女学校综合教学楼的感激之语。同样,在四师二中,镇江援建的塑胶跑道,让学生们告别了沙石操场。
六十二团是镇江市对口援建示范单位,团场借助援疆人力和资金优势,多方筹集资金13.8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4184套;总长32.9公里的团场道路、绿化、亮化、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投入6200余万元改善职工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使职工群众享受到更加便利、优质的贴心服务。
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投入使用,伴着广大职工群众的夸赞声,镇江在师市民生援疆工作中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这些年,镇江拿出超过80%的援疆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投入5.09亿元援建资金,用于团场保障性住房及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建成5.5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在师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支持七十三团2011年灾后重建工作,使七十三团成为兵团小城镇建设的亮点;全力打造特色化、精品化民生工程,六十一团苹果小区、六十二团金山社区、六十四团双语学校等一批援疆项目得到中央、自治区、兵团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年,镇江在援建工作中共实施了城镇化建设、教育扶持、医疗惠民、基层阵地、文化惠民等五大民生工程。
让团场职工群众的钱袋鼓起来,这是援疆干部琢磨较多的事。自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镇江市和对口支援四师前方指挥组安排援疆资金,着力打造师市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编制师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规划,建设六十六团节能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七十六团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微型脱毒马铃薯温棚10座,购置10套组培设备。项目实施后,微型薯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粒,扩繁生产原种1700吨,生产一级种薯1.8万吨,可满足高原地区7万余亩马铃薯用种需求。安排援疆资金3000万元,分别建设七十七团哈桑河东沉沙池项目、七十六团哈桑河西沉沙池项目、六十一团沉沙池项目,三个项目可控制灌溉面积19.87万亩,大大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种植户收入,年增加经济效益6000万元。
有了这一批批项目的注入,团场面貌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感节节攀升。2016年,师市城镇居民和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5%,城镇化率提高到72%。
产业援疆 实力壮大
一笔笔援疆资金深情注入,一座座新型城镇拔地而起,一项项民生工程惠泽百姓,一批批产业项目致富一方……镇江市的对口支援使沃野千里的四师可克达拉市改变着模样。
5年前,这里是戈壁荒滩,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5年后,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各类产业在这里聚集。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从无到有,以傲人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最西端。
兵团分区2012年5月挂牌成立,怎样定位?如何规划?怎样建设?如何发展?……犹如“一张白纸”的兵团分区面临着诸多难题。重任在肩的镇江援疆干部来了,倾情助力兵团分区建设。
“没有前瞻的视角引领发展,就没有兵团分区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切都源于高起点的科学规划。只有建设了大跑道,才能落下大飞机。”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师长、可克达拉市市长、兵团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指挥组组长丁憬说。
兵团分区采取援疆干部主政模式,开展“组团式”援疆。在援疆干部新理念的引领下、真抓实干作风的带动下,兵团分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任务、二年完成”,一批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兴产业项目纷至沓来……
2014年10月,兵团分区的建设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她勉励兵团分区“要充分发挥在培育新兴产业、孵化高科技项目、聚集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将其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比翼双飞”。
如今,兵团分区已成为四师可克达拉市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理念的一面旗帜,成为兵团参与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和向西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产业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兵团分区的发展建设仅是镇江产业援疆的一个缩影。
要实现跨越发展,基础是农业,潜力在工业。把产业援疆作为师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和战略之举,促进企业合作共赢,是师市和镇江市达成的共识。
基于这一认识,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指挥组与师市共同拟订《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专项规划和资金项目安排方案》,确定重点支持师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特色香料加工等项目建设。这些年来,镇江市产业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指挥组共实施产业类项目7个,安排援疆资金8740万元。
近几年,镇江市协助师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师市软硬件实力,搭建好“筑巢引凤”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聚集,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师市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添后劲。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拉动下,师市经济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2016年,师市完成生产总值160亿元,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增强。
人才援疆 发展提速
几年来,一批批师市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奔赴镇江,接受学习培训;一批批援疆干部、教师、医生来到师市,与师市职工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用真诚和执著、智慧和汗水共同谱写了援疆的精彩乐章。
提起去镇江市培训的经历,六十九团政工办副主任张植丰说:“通过学习和培训,我认识到了镇江市充分发挥人文、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以超前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展现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推进的良好局面,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发展关键在人。对师市而言,人才尤为紧缺。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前方指挥组始终把智力援疆放在重要位置,每年安排当年援建资金的5%用于干部人才援疆工作。几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2842万元,安排人才培训项目113个,共培训各类干部人才8000多人次,镇江市选派技术干部到师市帮助培训人才4万人次。其中,仅2016年就安排干部人才培训项目48个,投入援疆资金1023万元。
在人才培养中,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指挥组始终注重充分发挥援疆团队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传帮带”作用,推动师市教育、卫生、农业、公安等领域提高技能、提升水平。两地100名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互访,举办教育讲座70场,受训教师5600人次。援疆以来,师市学校累计有230多名高考生被“985”“211”高校录取,呈现高考录取质与量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卫生援疆多次被授予兵团突出贡献奖,核磁共振诊断和呼吸科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多个科研项目填补地区空白。与江苏省农科院、陕西省农科院、镇江市农科所合作开展技术扶持,先后实施了草本花卉繁种出口、郁金香种球繁育、葡萄设施早熟栽培、大棚草莓优质高效栽培等项目,成功开辟了农业援建工作新通道。公安援疆积极探索视频监控应用“三点战法”(排关注点、抢时间点、找空白点)成效显著。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三点战法”已破获刑事案件4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人,查处治安案件47起,受到兵团政法委高度认可,兵团公安局已在全兵团总结推广。
此外,在镇江市委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镇江市18名驻守联络员进入师市各团场,分别担任副团长和团长助理,主要承担招商引资、农业、基建等方面的工作,在经济往来、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对口支援团场百花争艳的局面,受到了基层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目前,所有团场均已与镇江各辖市区或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交流,实现了良性互动。
镇江市第三批援疆干部、镇江前指副组长、可克达拉市副市长王为华说:“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三大功能,以‘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发挥三个作用、强化四项要求’为工作主线,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主动的担当意识、更加扎实的工作举措,在推动四师可克达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奋力筑造镇江援疆工作的新丰碑。”
金山连天山,援疆写新篇。在镇江市对口支援下,今日的四师可克达拉市迸发出新的活力,道路更加通达、楼宇更加林立、环境更加优美、人才更加辈出、民生更加优越、产业更加繁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镇江市新一轮的援疆工作开展下,在师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努力下,四师可克达拉市各项事业必将开启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