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远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项项惠民工程逐一实施,持续提高各族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5年来,师市累计投入113亿元改善民生,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师市以各族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把各族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不竭动力,不断开创安居乐业新局面。
钱包鼓了 信心足了
5年来,师市党委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要事谋划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兵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和重要进展,对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形成有力助推和支撑作用,让贫困职工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
牛羊成群,幸福的话儿说不完。谈到养殖,七十一团九连职工努斗别克有说不完的话:“师里团里的政策太好啦,为扶持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经济,又是发扶贫羊,又是发贴息贷款,我们只要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
如今,努斗别克夫妇通过发展现代养殖,已成为团场引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师市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通过师市、团场的政策引导和帮扶过上了好日子。
8月14日,在六十四团“双创”就业基地新疆琪纳尔地毯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阿力江·托合提正认真学习地毯编织技术。阿力江·托合提是十四连居民,他在连队种植了20亩制种玉米。为增加收入,他选择到离家较近的“双创”就业基地务工。阿力江·托合提说:“我们家现在有种地、打工两份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6年,六十四团结合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和扶贫帮困实际,以搭建产业扶持平台增加职工收入为重点,与霍城县达吾然地毯厂合作,在团场“双创”就业基地创建新疆琪纳尔地毯制造有限公司。自今年3月投入生产以来,目前公司已吸纳4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近年来,为确保职工多元增收,七十三团依托落地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招商引资企业,采用“金钥匙”多元化持续增收模式,引导富余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务工增收。目前,在园区工作的职工群众近2000人。
在七十三团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中硅科技有限公司务工的八连哈萨克族妇女买丽开·卡得别克说:“我在工厂打工已经3年了,每月有2200元工资,我高兴得很!”
近年来,师市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和打造职工多元增收升级版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一户一策”,做到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产业带动到位,使六十六团、六十八团、七十三团、七十五团4个团场在2013年实现脱贫,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三团、七十团、七十六团、七十七团6个团场在2014年实现脱贫,六十七团、六十九团、七十四团、七十八团、七十九团5个团场在2015年实现脱贫,六十四团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脱贫。
5年来,师市贫困团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实现干支斗渠防渗100公里,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团场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面解决偏远地区用电问题,团场连队居住区道路通畅率达到100%。为18个团场的3320户贫困户8812人共争取贷款12602万元;金融扶持贷款以入股的方式发展团场优势资源产业、特色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贫困家庭每年不低于5%的红利收入。2016年,师市2922户贫困户6786人脱贫致富。
楼房有了 日子火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居乐业是根本。师市党委一个个睿智决策,开启了师市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崭新篇章。
“终于搬进了楼房,我的梦想实现啦!”2015年8月13日,蒋齐银搬进了连做梦也没想到的楼房。现年75岁的蒋齐银祖籍四川,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七十六团。他住过地窝子、土坯房和砖房,前前后后搬过20多次家。
蒋齐银说:“我们屯垦戍边一辈子,见证了团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4个子女都在团场,继续为团场各项事业发展作贡献。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居住在七十六团光明小区的段文静说:“我家楼房总价11.5万元,团场补贴之后,我仅花了7.5万元。以前住平房时,冬天生火取暖是我最头疼的事。现在住进了楼房,我再也不为取暖操心了。”
师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把住房保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大力促进住房保障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职工了解政策、积极购房。
师市加强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严格资金管理,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师市保障性住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从确定住房建设的对象开始,严把每个关口、每道程序,逐级检查落实,层层明确职责,层层抓好落实,及时为职工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为解决低保特困家庭无房居住问题,让这些家庭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师市党委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力启动公租房建设项目。
师市严把政策、严格程序,对现有团场困难职工家庭特别是低保特困家庭的住房情况认真摸底,确定需要解决住房的困难职工户数,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在安排困难家庭住房方面,与其他保障对象住房统一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建设一部分55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住房,提供给低保无房户居住,打通“最后一公里”。
1991年退休的黄因久和老伴现居住在军垦花苑55平方米的公租房里。他说:“靠我的能力,想也不敢想住楼房的事。如今,我们老两口享受国家好政策,每月每平方米只掏一元租金。”
原四师机械总厂退休职工子女郭东红因身体有病,没有固定工作,一个人抚养5岁的孩子,只能寄居在父母楼房的地下室里,靠低保金和父母的补贴生活。她说:“长期住地下室,不利于儿子成长。我想在外租房,但又掏不起房租。得知师市党委修建公租房的消息,我又被确认符合申报条件后,心里真是高兴,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啊!”
随着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居住小区闪亮登场,一户户职工群众楼房里传出了欢声笑语,伊犁垦区大地奏响了和谐生活的新乐章。
身体好了 快乐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水平都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
8月11日,七十四团四连75岁的居民李秀英来到距离家门口100米的连队卫生室检查身体,卫生员用壁挂式全科诊断系统用15分钟就为她完成了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体温、眼底、耳膜、耳道的检查,提醒她血压有些高,今后饮食要清淡。李秀英说:“现在家门口有先进的诊断系统做免费体检,我隔三差五就体检一回,真是太方便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公共卫生涵盖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饮食饮水安全、卫生监督执法等诸多内容,是保障职工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近年来,师市以初级卫生保健为抓手,推动团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将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目标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标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提高职工群众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工作。
“多亏有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好政策,不然我媳妇哪有钱治病呀!”六十九团十二连职工吴汉平感激地说,“我媳妇2009年查出患尿毒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这些年每年都要住院一到两次,每星期透析一次,仅每次透析就要花费500元。起初,因为家境不太好,我非常担心妻子的医疗费用无法承担。但是,因为妻子参加了医疗保险,每月医疗费都能报销1000多元,并且住院费用也可以报销,再加上团里的医疗救助,我感觉压力小多了。”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各族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健康幸福。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师市严格按照医疗改革的要求,全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四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等“六大机制”建设。
师市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努力构建社会满意、患者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职工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职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师市党委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时解决医改中遇到的困难和突出问题,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良好的医疗保障,有了好身体,做什么事都开心!”9月5日,六十八团职工王海民说。目前,师市卫生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卫生系统形成技术精湛、服务优质、医患和谐、秩序优良的良好工作氛围,为职工群众撑起了一把绿色安全的“健康伞”。
拼搏奋进的5年,师市民生建设的脚步没有停歇,也记载了师市民生事业阔步前进的发展历程。就业、教育、收入、医疗、社保、住房……“幸福线”持续上扬,各族职工群众共享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