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岩 通讯员 汤本飞
盛夏时节,记者在六十二团休闲农业观光园看到:一排排苗木屹立在空旷之地,一串串葡萄如同满天繁星,一座座新建的果蔬大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这一切令人感叹不已:师市农业现代化潜力无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40万亩,高新节水灌溉面积91万亩,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突破15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特色农业创出高效益
7月20日,在七十团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基地外,八、九辆货车正等候装花卉。
记者走进占地35亩的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内,100多万盆绽放的各类花卉撩人眼球,前来购买花卉的顾客络绎不绝。澳洲鸭掌木、发财树、仙客来、丽格海棠、矮牵牛、万寿菊、一串红、百日草等花卉,为温室增添了亮丽色彩。谊群设施农业园区主任何雪莲告诉记者,智能温室、日光温室每年销售各类花卉600多万盆,创收700万元左右,效益非常好。
七十七团有近22万亩耕地,主栽作物为小麦、油菜、马铃薯等,近几年,团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特色经济作物的引进,种植有香紫苏、青贮玉米、胡萝卜以及双孢菇、木耳、羊肚菌等经济作物。又从甘肃等省引进藁本、藏柴胡等中草药18种进行种植,市场销售前景看好。2016年,九连职工郭万成种植辽藁本1000亩,预计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
在六十六团五连设施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650座集中连片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大棚里的牡丹、赤芍压弯了枝头。“我管理3座大棚,每年收入都有2万多元呢。”连队职工任建德高兴地说。目前,该团在发展大棚设施农业上,单棚实现产值3万元,承包大棚职工人均增收4000元。
五年来,师市标准化精品果园建设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以葡萄为主的特色干鲜果品生产基地,果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各类林果面积共22.88万亩,生产水果113.5万吨;建设设施农业大棚3817个,面积9712亩;果蔬园艺产值在一产占比中接近30%。2016年年底,师市牲畜存栏111.65万头(只),存栏能繁母畜66.37万头(只),拥有饲草料地59.8万亩,建设规模化基地101个,有力推动了师市规模化养殖进程,初步形成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格局。
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七十九团是闻名全疆的新疆褐牛繁育基地。五年来,团场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引进并壮大养殖龙头企业,实现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使畜牧业成为该团的支柱产业。
“合作社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有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团政委齐福聚说。牧丰合作社成立后,团场职工以畜群作价入社,集体抱团闯市场,形成了市场竞争优势,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能集中精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加工增值效益。
六十三团巴依吾养殖合作社成立后,改变过去分散养殖的模式,形成集中饲养、规模养殖,并由团畜牧中心提供统一疾病防控服务,帮助养殖户有效避免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合作社成为促进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去年,我在合作社养了125只羊,年底分到2.8万元。”十六连哈萨克族职工巴哈提别克高兴地对记者说。
五年来,师市农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新型经营组织异军突起,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明显加快,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成效显著。以龙头企业引领的农业结构调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类原料基地订单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农业订单率达80%以上,果品订单率达到15万吨以上。组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58家,入社农户4880户,实现总产值15亿元,带动职工增收效果明显。
生态观光农业渐入佳境
7月30日,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游客王晓梅与家人回七十一团七连探亲,连队的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这里的景色令人陶醉,家乡变化真大。”王晓梅说。
和那拉提5A景区近在咫尺的七十一团七连,生态资源多、环境好、潜力大,这里成为“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的美丽田园。
七连职工姚治平,2015年7月自筹资金50多万元建起农家乐,集旅游、吃住、购物、娱乐为一体,每年接待疆内外游客达1万人次左右,年收入13万元。
六十九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香料产业和生态次生林河岸四大优势,利用贯穿团部的两条水系,积极打造“旅游名团”,通过完善旅游设施,发展特色旅游,实现了由“农业强团”到“特色旅游名团”的华丽转身。
团场倾力打造特色香料观光产业园,使2000亩香料观光产业园区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围绕香料资源建成2000亩香料观光园,在园区内种植数十种香料、花卉。每年进入6月,园区内玫瑰、薰衣草、金盏菊、万寿菊绚丽开放,形成浪漫花海,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上万人次。
新技术新装备全面应用
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测土配方、种子包衣、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这些精准如绣花的新技术,如今在师市得到广泛应用。
六十七团15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缺啥补啥,合理补充营养,小麦、棉花、甜菜单产分别由2011年的459公斤、114公斤和4800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520公斤、130公斤和6000公斤。师市制种玉米面积占全兵团的42%,成为全疆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50家制种玉米生产基地,制种玉米生产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以“矮、密、早、膜、匀”为核心的精准现代农业技术在师市主导作物种植中全面推广。常规技术全面普及,精量播种达到90%以上,种子包衣技术推广10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矮化密植技术推广85%以上;新技术推广加快,地膜栽培50万亩,双膜覆盖21万亩,节水灌溉70万亩,果园节水灌溉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140万亩。目前,师市新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
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师市建立了投资结构多元化的体系,通过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团场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自购农机具,使农机装备整体实力增强。五年来,师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2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2%。师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这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过去五年现代农业辉煌成就的缩影,更是师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