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重武 实习记者 杨俊钦 通讯员 张红广
一年来,师市各“访惠聚”工作队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两个结合,力争三个突破”的目标任务,始终把争取人心、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问题、带着办法、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与职工群众在田间地头同劳动,在庭院炕头话生活,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用好民生项目资金,把民生实事办到了职工群众心坎上,打通了联系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赢得了各族职工群众的赞誉。
筑牢基层堡垒 激活组织末梢
“基层党支部是基层单位的领导核心,建强党支部是解决基层单位存在问题的关键和前提。”作为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二连第二工作队队长谭军华深知,连队发展任重道远,仅仅依靠“输血”或者短期内帮扶很难解决连队的根本问题。如何发挥好工作队的优势,帮助连队党支部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凝聚民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第二工作队经过走访摸底,提出了“整顿五个问题、发扬五种作风”的工作措施,以“一创二靠三从四到五强化”为突破口,以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树立了连队党支部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
师市各“访惠聚”工作队驻连(村)以来,始终坚持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积极协助连队(村)党支部办实事、解难事。在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同时,主动协助基层党组织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督促连队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帮助基层党支部培养后备干部和发展党员。
师市“访惠聚”驻七十三团第十工作队与基层党组织建立一周一学习制度,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懂法制、懂政策、懂宗教管理,充分发挥服务型党组织作用,严格按照七十三团党委的“五好”“五带头”,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第三作业区做好“五好”基层党支部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师市选派15名党性强的工作队队员担任所驻连队第一书记,协助连队共同抓好连队党支部换届工作,强化换届纪律要求,积极主动参加连队党支部换届“两推一选”工作,推动换届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师市“访惠聚”驻七十二团第九工作队以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为契机,帮助基层党组织严肃换届纪律,严守选举程序,扎实开展“两推一选”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四连第三工作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连队党支部每周召开一次综合例会,交流学习体会和心得,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工作队还帮助基层党支部规范日常组织生活制度,与基层党员干部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帮困等问题,帮助基层党组织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全面抓落实。
师市“访惠聚”驻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乡柳树渠村第十五工作队在驻村期间,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协助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工作队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树立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村党支部成为带领职工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水流走了,石头还在,工作队在村里的工作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希望真正在柳树渠村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帮助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从根本上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工作队队长张新明说。
筑牢第一防线 维护社会稳定
师市各“访惠聚”工作队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积极配合基层党组织切实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通过集体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不断促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夯实维稳根基,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把“访惠聚”工作引向了深入。
六十一团园林四连有5家商店,人员流动频繁,第一工作队就把商店作为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定期到商店发放宣传册,并现场向职工群众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四连第三工作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专门邀请曾在连队担任过工会主席、指导员,并在2006年被评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艾尔肯·赫孜结合自己的先进事迹给职工群众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师市“访惠聚”驻七十六团第十一工作队为确保清真寺发挥好教育信教群众、维护辖区稳定和党的政策宣教工作的作用,先后多次到清真寺走访了解情况,给寺管会人员赠送“去极端化”和有关民族宗教政策的书籍,并要求阿訇在依法管理好清真寺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团场、连队的各项规定和工作重点,教育信教群众遵纪守法,积极做到与人为善、邻里和睦、多做好事。
师市“访惠聚”驻七十七团第十二工作队多次举办民族团结和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专题讲座,让连队职工群众在了解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极端思想的危害。
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这天,六十四团十六连的维吾尔族姑娘帕提曼穿上最喜欢的艾德莱斯绸裙,高兴地在镜子前转了几个圈。对于帕提曼来说这天是个极为特殊的日子,因为她要登上舞台给大家表演节目。“现在连队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了,以前不参加连里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妇女,如今都愿意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了。”连队党支部书记孙秀斌说。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六连第四工作队队长谭君文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工作队都会举办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趣味文体活动,以此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积极引导他们争做先进文化的弘扬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九连第五工作队牵头和连队党支部成立了维稳应急分队,在农忙时节和节日期间,工作队队长和连队主要领导带队值班。盘查外来可疑人员,加大巡逻密度,维护了连队的稳定。
办好民生实事 提升幸福指数
师市各“访惠聚”各工作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理念,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入户走访,全面收集、梳理职工群众在教育、就业、就医、社保以及道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七十九团羊场距离团部40多公里,由于地形复杂,长期以来“用电难”和“饮水难”一直困扰着羊场牧民。师市“访惠聚”驻七十九团第十四工作队在了解情况后,积极与师市相关部门协调,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了羊场营区输电工程和牧民饮用水工程,使羊场100多户牧民用上了照明电、喝上了放心水。
看着家里亮起来的灯泡和水管里流出来的清澈自来水,牧民叶尔江眼里含着泪水动情地说:“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摸黑喂牛羊了,粉草料也方便多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也通到了家里,再也不用去挑涝坝水喝了。”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七团第七工作队立足职工群众需求,突出民生导向,着力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330余万元启动连队道路亮化、美化工程,完成五连、七连、八连5.6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把一条条平坦畅通的水泥路修到了农牧民的家门口,改变了以往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谈起连队的变化,六十七团五连哈萨克族职工努尔波力高兴地说:“以前这个路坑坑洼洼的,晚上都不敢出门。现在路也平了,路灯也亮了,晚上出门也不怕摔跤了。”
师市“访惠聚”驻霍城县三道河乡大柳树村第十六工作队驻村以来,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工作队根据大柳树村干旱缺水的现状,把六十三团“沙林”西瓜品牌优势与农业种植技术优势结合起来,确定了发展“两高一优”节水灌溉农业,为现代化规模种植打好基础。工作队队长徐德荣告诉记者,一开始大部分村民都不理解,不愿意打破小家小户的耕地界埂,我们通过走家串户、集中座谈等方式,给村民讲规模化生产优势,算经济账,并组织群众代表到六十三团实地观摩,让他们切身感受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最终村民们转变了观念,签订了破埂合地协议,解决了1500亩甜菜、500亩西瓜规模化种植问题。
为解决大柳树村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六十三团党委的帮助下,协调播种机、铺膜机等机械15台,垫资将139户贫困户的243块耕地地埂破除,完成了滴灌埋管和甜菜、西瓜的种植工作。田管期间,团场还选派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员,面对面、手把手地给村民传授田管技术。
年底村民们算了一笔账,西瓜亩收入可达2300元、甜菜2000元。初次尝到科技种植甜头的村民都竖起大拇指说:“工作队,亚克西!”
从春暖花开的三月,到寒风凛冽的岁末,师市各“访惠聚”工作队紧握手中接力棒,打通了服务职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进了职工群众的心里面。
师市“访惠聚”驻六十四团十九连第五工作队为残疾职工赠送轮椅。 田宗山 摄
师市“访惠聚”驻七十九团第十四工作队举办牧家乐培训班。 胡中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