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芹 李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是人们齐心构建和谐发展美好家园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四师地处伊犁河谷,是兵团边境大师,也是兵团文化大师。“十二五”期间,师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群众性文化工作为重点,以自主创新为突破,以文化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兵地文化融合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氛围,创造出了适应师市广大职工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和群众文化活动环境,打造兵团文化强师。
回望“十二五”,师市文化领域释放巨大活力,文化阵地全面覆盖,群众文化多姿多彩,文化传承凝心聚力,绚烂的文化之花悄然绽放。
文化阵地全面覆盖
10月9日,在七十一团望江小区退休职工马桂英的三居室内,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现在的惠民政策好,俺们能看到100多套画面清晰、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马桂英高兴地说。
5年来,文化惠民工程一直是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十项主体工程”中的一项,师市对文化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强,实施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等系列工程。
为使职工群众文化活动有舞台,师市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文化阵地。5年来,师市、团场、连队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阵地建设日趋完善,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史陈列馆、团场文化广场、连队文化活动室等,为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搭建了平台。
2011年,师市争取项目资金1870万元,投资244万元建成122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团场文化站、绿色电脑进西部工程、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项目等。
2012年,争取国家和兵团项目资金1562万元,分别投资400万元、300万元建成七十三团、七十四团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六十二团学校少年宫,建成106个农家书屋;在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花城数字影院等。
2013年,争取国家和兵团项目资金2155万元,投资1600万元建设六十四团、六十六团、七十八团文化活动中心;利用专项资金249万元建设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和西新工程;新建600平方米花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改建1600平方米军垦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2014年,师市投资2600万元,大力助推文化设施建设。投资400万元建设六十七团文化活动中心,实施中央无线覆盖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及村村通工程。同时,启动可克达拉市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的规划、科研及立项工作。
2015年,争取上级资金3756万元,投入300万元建设七十三团、七十六团高山发射台站;投资80万元更新师市文化活动中心设备;投资500万元完成师市广电双向网改造工程;投资900万元建设六十一团、六十九团等团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师团两级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补助292万元。
这一组组数字足以说明师市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更好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为职工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各族职工群众之间的团结友爱,提振了各族职工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也展示了师市各族职工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群众文化多姿多彩
国庆节前夕,在七十九团文化活动中心,一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暨建团60周年文艺汇演”为近千名职工群众送上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如今,在七十九团,团场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职工群众开展活动、学习培训等的重要场所。
师市“十二五”期间建成的师市文化活动中心,成了伊犁州直和师市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场连着一场,一场比一场精彩。
5年来,基层职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高潮迭起。师市18个团场都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遍及全师200多个连队。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器乐社团等56个业余文艺演出团体活跃在垦区大地。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中,扎根基层的草根导演、草根编剧、草根演员是文化活动的主角,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为各族职工群众奉上了一道又一道接地气、有内涵、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动了职工群众参与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一个个具有本地文化、产业、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也带动着职工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六十一团的阿力玛里杏花节、六十三团的沙林西瓜节、七十三团的金琪珊美食文化节……在一个个节日的背后,是一方经济实力、经济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展示和体现。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师市职工群众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还将师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农产品、文化品牌传播了出去,为师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增进了各族职工群众的感情,提振了各族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师市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和各类文体活动近千场,许多团场、企业基本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赛事”的良好局面,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文化传承凝心聚力
优秀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建设发展的软实力。
5年来,师市党委立足实际,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在推进师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军垦文化,涌现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石书江、兵团“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托玲、兵团“十大隔壁母亲”吴梅芳……他们的事迹感动着垦区各族职工群众。
5年来,三届“感动师市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成功举办,更是营造出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树立了好人好报的社会导向。典型人物的选树,动人故事的讲述,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传递着正能量,他们的一点一滴无不让广大职工群众动容,进而也掀起了广大职工群众向他们学习的热潮。
10月10日上午,在七十二团十三连连部公开栏前,新张贴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引得许多职工群众驻足观看。十三连职工周莉英家被评为“最美家庭”,其孝亲敬老的先进事迹,连队职工群众纷纷效仿。
5年来,为营造更加温馨宜居的人文环境,师市各单位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善行义举四德榜”“好媳妇”等群众创评活动,文明之花在垦区大地四处绽放。
截至目前,师市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村镇3个,兵团示范文明单位2个,兵团文明单位29个。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师市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以上,成为师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性产业。
文化建设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随着师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族职工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被满足的同时,他们也传承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这些文化建设成果与师市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在伊犁垦区大地上奏响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