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清 特约记者 张晓林 常驻记者 夏莉娜 通讯员 杜福 晋莲
10月6日,六十六团十六连“生猪养殖明星”梁鑫正忙着给几名职工传授养殖经验。在该团,梁鑫早已是大家心目中的致富能手。近年来,梁鑫用好团场的好政策,成为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掌门人,今年又新盖了圈舍,扩大了养殖规模。梁鑫介绍说:“目前我的养殖基地已有生产母猪400头,建设面积有1.1万平方米,今年新扩建了3000平方米,预计明年猪场出栏能达到8000头左右。”
在师市,像梁鑫这样积极投身于多元增收的职工群众还有很多。近年来,师市党委始终坚持“减少一元户、增加二元户、提升三元户”的总体思路,以“五个结合”为原则,以“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强化机制,突出重点,职工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快速、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成效显著。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0962元增加到2015年的13463元,年均增长7.09%。农业经营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70%调减到2015年的51.1%,非农收入占比由30%提高到48.9%。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职工收入来源在二元以上的占95%,团场8%的低收入家庭户均纯收入达到22759元。
近日,师市印发了《四师可克达拉市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2016-2018年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师市职工群众快速、多元、持续增收。
坚持改革创新 优化增收环境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师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增收环境,激发团场职工增收的动力和活力。
近年来,师市着力于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原连队居住区功能转型、规范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发展连队经济等工作,制定连队干部入股畜牧养殖业或畜牧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等政策,形成团连引导、连队干部带头、能人牵头、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按股分红的多元增收机制。
七十二团三连聚力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3月,年可出栏育肥牛5000多头,产值超过5000万元,转移富余劳动力20人,为社员增收超过10万元。在团场出台养殖建圈补贴、购畜良种补贴、养殖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后,社员从刚开始的26人发展到目前的55人,不仅有效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为职工群众多元增收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今年,合作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投资300余万元新建的5座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拱形育肥牛圈已交付使用。社员何加盖高兴地说:“我今年种了300多亩地,家里还有大马力机车,今年又投资建设了新的牛圈,我相信在团党委的带领下,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会越来越多的!”
师市着力改变过去一户一家的方式,更多依靠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职工自主创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进一步规范农工专业合作社管理,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制度层面健全和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运行管理。此外,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对职工信贷资金的投放,在授信方式、支持额度、服务价格、办理时限等方面给予团场职工优惠。积极探索扩大团场职工担保抵押物范围,有序拓展活畜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融资形式,切实解决团场职工融资难问题。整合扶持资金和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和引导社会主体、职工参与投资,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叠加效应,促进投资多元化,切实帮助解决职工多元增收资金困难,提升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将面向团场和职工的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扶贫资金和有关项目资金等进行必要整合,作为国有资本金或职工投资,入股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动态管理和滚动发展,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近两年,六十六团依托建设可克达拉市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鼓励职工“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多业并举,出台了职工子女自主创业优惠政策。2014年,团场新建阳光花苑商业街5100平方米,采取价格优惠、转型职工购商铺每人补助8万元的方式,引导职工积极投资商业店铺、房屋租赁等项目,目前全团有店铺1280家,解决就业3000余人。同时,团场抓住建市流动人口剧增的机遇,于2015年3月成立了兵港出租车公司,一次性购买出租车69辆,成为全兵团拥有出租车最多的团场,每辆出租车月盈利3000元以上。据了解,该团还将通过扶持职工开淘宝网店、在果园里辟出开心菜地、认领牲畜等方式,为多元增收搭建平台,并不断完善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等服务功能,为多元增收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今,师市形成了致富能手模范带动、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营造了“户户忙增收、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实现历史性突破。三年来,师市建立农工专业合作社111家,其中畜牧合作社82家,上亿产值合作社3家,兵团级合作社达到7家,社员人数8678人,农业产业化带动职工达到37090人,农业职工家庭产业化覆盖率达到92.96%。
坚持平台支撑 拓宽增收渠道
依托“三化”建设,师市以职工创业园、农工合作社和职工创业就业为重点,增加平台数量,提高平台质量,鼓励团场职工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10月5日,六十一团家乡好超市店长耿旭东正在和员工们盘点一天的销售情况,这家首个落户六十一团的全国连锁大型超市,开业近半年来,每天的顾客量都达1000多人次。
耿旭东介绍说:“我们这个超市总投资大概在300多万元,超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每天的销售额在2万多元。同时,我们超市也解决了六十一团30多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六十一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阿力玛里产业园区、职工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为依托,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创投机构和团队合作创业。在团场小城镇建设集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制造等为一体的职工创业园,吸引社会资本、团场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创业,发展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等。据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团开发就业岗位219个,三产实现增加值2800万元。目前,团场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已达650多户,1900多人实现了创业增收。
师市积极打造以职工创业创新为载体的多元增收平台。多元增收是“双创”的重要内容,“双创”是多元增收的有力抓手,鼓励和引导职工进城镇、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促进团场职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预计到2018年,新增就业7500人,工资性收入达到30%;农业一线职工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户数年均增长5%;职工自主创业典型示范户91户,带动人数9957人;青年职工创业项目带头人214人,带动人数428人。
此外,师市做特三产服务业,促进农商结合,提升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全面培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联结三次产业的新型业态,延长供给产业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加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特色旅游”行动,鼓励和支持团场、农业公司、中小微企业、合作社和职工广泛运用电子商务,发展一批农产品、农资、手工艺品、餐饮旅游、商贸流通等网上营销主体,切实将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成为职工多元增收的新途径和新增长点。预计到2018年,师市累计实现大田承包职工转移就业3000人;二、三产业技能培训6530人,其中电商培训1320人、创业培训600人。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逐年增加。
六十一团园林五连大学生沈涛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阿力玛里金果加工厂,帮助父亲打理树上干杏加工生意。2014年9月,沈涛参加了团里举办的电商培训班后,在互联网上做起了树上干杏销售。沈涛说:“我现在有自己的网店,主要销售我们自己加工的树上干杏,网上每年能销售5吨多树上干杏,互联网扩大了我们的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师市做强加工业,促进农工结合,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为重点,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团场(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一体化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构建,使职工更好地分享农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增值收益,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质量将作为提升行动考核的重要指标。预计到2018年,全师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为1.5:1,新增农工专业合作社10家,农业一线职工参与率60%,合作社分红占年度利润比重以2015年为基数逐年提高。
坚持补齐短板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贫困职工群众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也是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主要任务。师市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提高团场低收入困难职工家庭收入水平为突破口,加快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团场职工整体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8月4日,七十四团与新疆596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坡马”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合同,迈出了发展全域旅游业的坚实步伐。该团因势利导,积极改变种植业品种单一、养殖业规模偏小、草畜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于激励、扶持农家乐、牧家乐发展,免费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餐饮娱乐、商贸流通、种植养殖、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提供贴息和无息贷款。各族职工群众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在全团各个旅游景区开办农家乐、牧家乐,推出了登山、采山珍、河边垂钓、赛马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据该团统计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团已接待疆内外游客1万多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达300多万元,各族职工家庭户均增收达2000多元。
师市突出边境团场、贫困团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低收入群体这一重点和难点,精准发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分批解决贫困团场、贫困户脱贫摘帽问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推广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使贫困户以股权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贫困户的长期收益和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探索完善“技能+产业+就业”的扶贫帮困模式,以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为前提,加强对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仅刺绣一项,一个月就有2000元的收入,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说起创业增收培训的事,七十一团九连职工加娜十分感激。2014年,加娜通过团里少数民族职工机绣培训,搞起刺绣生产,收入一天天增加,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师市坚持“多能多元、多技多元”的原则,出台自主创业和再就业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职工发展二、三产业。注重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拓宽就业覆盖面。师市和团场积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或创业培训班。2015年,完成技能培训4500人,超计划60%;创业培训1000人,超计划25%;组织职工务工19000人次,超计划171%。师市始终把少数民族家庭和困难职工群众增收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和社会扶贫、兴边富民行动等,全面谋划,统筹推进。2015年扶持的1801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家庭全部脱贫,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
如今,师市广大职工已从长期依赖种植业、收入来源单一的传统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多元增收持续发力,各族职工群众正意气风发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