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致富路上幸福指数节节高——喜迎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篇)
发布:2016-10-14 来源:第四师  作者:  编审:admin  浏览量:509 

□本报记者 陈重武 通讯员 初保生

9月30日,六十四团二十一连待业青年阿合买提江告诉记者,2013年,他用连队党支部为他申请的3万元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台小型铲车,这几年他年收入都在6万多元。

2014年,阿合买提江又贷款购买了一辆农用车,每年又为他增收近5万元。

阿合买提江只是近年来师市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典型之一。

近年来,师市党委集聚各种发展要素和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不断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责任 瞄准目标精准发力

师市有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师市总人口的19.7%。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家庭仍处于贫困状态。

师市党委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师市经济的发展;没有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师市职工群众的整体小康。

为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师党委制定《四师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并把少数民族扶贫帮困年度目标列入《经济发展争先创优奖励办法》和《团场领导干部薪酬收入奖惩考核办法》中。

5年来,师市累计扶持8668户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占师市少数民族总户数的77.6%。5年规划的实施,使少数民族扶贫帮困由慰问性扶贫转变为生产性扶贫,由被动式推动转变为主动式发展,由部门性责任转变为全师性任务,少数民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今年,各团场各单位按照师市党委年初制定的《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四师可克达拉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积极行动起来,制订工作计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逐项抓好落实,以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快速开展,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师市在兵团现行标准下3076户、7144人基本实现脱贫。

面对压力和困难,各团场、师市机关各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集聚政策合力、项目合力、资金合力等,因团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在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各团场、师市机关各部门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普及”的发展路径,找准问题精准发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挂钩派员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六十七团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做到一对一挂钩帮扶。通过前期走访摸底调查,全团确定312户贫困家庭,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设置护林、保绿、保洁等岗位100个。目前,已安排就业岗位30多个。

七十七团以落实“六个精准”为抓手,制定定人、定责、定时、定措施、定目标“五定”制度,通过实施“产业+就业+资金+兜底”的模式,对摸底排查出的189户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

六十四团精心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动员全团各族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确保年底完成脱贫任务,力争今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团场的帽子。

资金带动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5年来,师市党委坚持把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累计为13个边境团场投入2.1亿元,种植葡萄1.5万亩、特色林果4296亩、发展设施农业1518亩、发放牛羊5万头(只),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资料问题。

师市还为6个腹心团场,每个团场每年投入100万元,团场自筹50万元,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并按照兵团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方案,确保扶持资金足额落实。仅2014年,师团就投入扶贫帮困资金9359万元,比年初计划多出1059万元,有效保障了扶贫帮困工程顺利推进。

六十四团投入资金3475万元,扶持少数民族家庭种植葡萄,购买牛羊发展畜牧业。六十七团投入资金600万元,购买3200只生产母羊,扶持64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家庭。七十一团党委通过摸底调查,对少数民族职工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将自营经济、经济作物种植、牛羊育肥、林果修剪等技术和妇女刺绣培训作为主要内容,培训少数民族职工群众210余人次。团场先后发放畜牧贴息贷款150余万元,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贴息4万余元,96%的少数民族家庭既种植农作物又养殖牲畜。

在此基础上,师市党委还充分利用兵团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资金3000万元,发展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直接见面、直接受益项目。师市本级财务连续3年每年支持六十四团1000万元,扶持少数民族家庭发展养殖业。师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5年来,师市共筹措资金2.84亿元,扶持8668户少数民族家庭发展生产,比5年规划中计划投入总额多出1.9亿元。同时,对无劳动能力的少数民族低收入家庭做到应保尽保,5年来累计为310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发放各类补贴补助1.23亿元,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精准扶智 变“输血”为“造血”

要彻底消除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致贫根源,帮扶方式非常重要,师市重在扶贫、扶志、扶勤、扶能,以提高其发展经济的能力。

各团场在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程中,实施分类扶贫,改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提供扶贫帮困资金,发放扶贫牛羊,划分承包土地,组织劳务创收等多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解决劳动生产对象,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巴合提·努尔是六十七团五连贫困户,这几年在团场的扶持下,他在连队发展起种植养殖业,还在连队开起了小商店。夏季,他把牛羊送到山区林场找人代牧,自己精心管理40亩土地。冬季,他在庭院的空闲地养殖牛羊,妻子则专心在家经营商店和照顾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年有十几万元收入。“以前这样的日子不敢想,现在团场的政策好,才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这样的幸福生活。”巴合提·努尔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

师市机关各部门也将挂钩帮扶作为份内工作,结合部门实际,分别制订帮扶计划,积极出钱、出物、出力,帮助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发展生产。

师市教育局结合“访惠聚”工作,在七十七团开展扶贫帮困调研,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师市卫生局在昭苏垦区旱灾发生后,向兵团红十字会争取救灾资金20万元,救助受灾职工群众,并多次前往挂钩团场看望贫困户,赠送了500公斤大米。师市党委统战部出资2万元购买篮球架、足球架等体育器材,丰富挂钩连队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实行“人人有责任,户户有亲戚”的无缝隙目标管理,截至2015年底,师市累计扶持10225户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提高到3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下少数民族家庭仅剩545户,占少数民族总户数的5.2%。

扶持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师市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规划,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确保全面实现小康,让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