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岩 通讯员 郭鑫
9月17日,是古尔邦节和中秋节放假的最后一天,前来六十九团香极地观光的人仍络绎不绝,既有本团居民,也有外地游客。这个基地红火发展,是师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5年来,师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如同飞梭,织出一幅迷人的画卷。基础坚实、装备先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天高地广的垦区大地,汇聚起了农业现代化的磅礴之势,闯出现代农业一片天。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师市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2.8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48.8%。
农业机械装备实力提升强劲
七十七团五连职工庞飞、庞勇兄弟俩,2011年依托农行小额贷款和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价值19万元的东方红大马力机车,经过5年的经营,有了丰厚的积累。今年,兄弟俩购买了一台价值94万元的约翰迪尔2204型机车,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18万元。如今,兄弟俩拥有3台东方红系列160马力以上拖拉机、联合整地机、免耕播种机、进口旋转犁、秸秆还田机、割草机、打捆机等,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成为师市农机化整体实力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师市像庞飞、庞勇兄弟这样的农机大户有100余户。
5年来,师市农机部门全力提升农机化综合实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化整体实力取得较大突破,提前两年实现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农机化发展目标,农机保有量、装备结构、作业水平、服务效益等均实现快速提升,迎来了农机化大发展的黄金期。
5年来,师市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更加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农业机械总资产达10.8亿元,比2011年上半年增加6.7亿元,增长98%;农机总动力达42.6万千瓦,比2011年上半年增加10.7万千瓦,增长33.5%。经济作物机械、农产品加工作业机械、畜牧养殖机械、渔业机械、林果业机械等比2011年上半年大幅增加,大型化、复合化、先进适用的机械快速普及。今年上半年,师市共完成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总面积192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18%,较2011上半年增长8.2%。小麦、玉米、水稻、甜菜等大宗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香料作物机械化收获。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32万亩,玉米秸秆还田35.54万亩,还田率达99.8%。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林果、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也比2011年同期取得长足发展。以农机化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建立了投资结构多元化体系,并通过争取国家农机补贴、团场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自购农机具,推进了农机装备整体实力的增强。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709台,形成了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装备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这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过去5年现代农业辉煌成就的缩影,更是师市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有力证明。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制种玉米产业是师市产业化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12个团场种植制种玉米25.3万亩,创历年种植面积之最。制种玉米单产先后3次刷新全国纪录,从播种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师市已成为新疆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师市最大的制种玉米种植团场六十四团,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团场实施制种玉米种子包衣、精量播种、水肥运筹、抽雄去杂、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提高了种植水平,增加了职工收入。今年,六十四团种植4.9万亩制种玉米,虽然遭受了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但在广大干部职工的精心管理下仍取得了好收成,预计平均单产在560公斤以上,创5年来新高。
七十团四连职工杨建峰说;“我今年种植60亩薰衣草纯收入10万元,45亩制种玉米纯收入5万元没问题,农业结构调整为咱老百姓调出丰收景”。
5年来,师市不仅在粮油等大宗农作物上下功夫、做文章,同时不断探索香料、马铃薯等作物栽培经验,并将其做大做强。马铃薯已成为昭苏垦区4个团场职工争相种植的高产值、高效益作物。薰衣草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国种植总面积的95%,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乡”。目前,师市已基本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果业,师市将退耕还林作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大事来抓,促进林果业快速发展。退耕还林面积现已达到13.2万亩。在发展畜牧业上,师市通过实施畜牧业良繁体系、饲草料体系、防疫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使牲畜存栏和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畜产品安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截至今年上半年,师市牲畜存栏量已达129万头(只),居兵团前列。
科学技术助推农业快速发展
记者在六十二团了解到,该团打造制种玉米、“厂”字型葡萄、甜菜等作物高产高效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播种、缩行增株、机械抽雄等科学技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转化率,实现了红提葡萄、蔬菜、禽蛋等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100%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持续稳定发展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5年来,师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从特色种植业技术创新到职工群众科技培训,科技已经渗透到师市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以“矮、密、早、膜、匀”为核心的精准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推广。精量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矮化密植技术推广达到85%以上。地膜栽培技术面积5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果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40万亩。甜菜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收率达98%以上,番茄机收稳步推进,玉米播种,机械抽雄、收获稳步推进,玉米揉搓式脱粒机、自动导航技术全面推广,师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18%。六十一团、六十六团、七十八团等团场推广苹果“三优”栽培技术面积达5000亩,六十二团、六十七团、七十团、七十三团、七十八团等团场推广葡萄“厂”字型栽培技术3.6万亩,兴建标准园11万亩,林果业生产呈现勃勃生机。
“科学技术助推农业快速发展,就拿大棚西红柿来说,过去一个棚最多产3000公斤,现在产量超过了5000公斤。”六十六团九连职工王日峰高兴地说。第十次党代会后的5年里,王日峰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极示范和推广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有力地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如今,团场像王日峰这样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户越来越多,今年蔬菜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使用率达100%。
5年来,师市推广农业新技术增收成效显著,完成2000元以上利润田13万亩,完成5000元以上利润园6.28万亩,1万元以上利润园(棚)10.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6.7万亩,标准园3万亩。同时,通过实施“双十主体工程”,建成各类万畜精养工程101个,新建改建圈舍面积50余万平方米,畜牧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促职工多元增收
七十团距离伊宁市仅18公里,5年前因基础设施薄弱,只能给首府供应一些普通的菜。而如今的七十团依托首府市民的“菜篮子”需求,建成温室大棚面积达1260亩,还成立了专门的蔬菜销售公司。二连职工李国荣说:“过去我们一家包了十几亩地,辛辛苦苦一年也就落个一两万元。现在,我家有6座温室,这几年每年收益至少15万元。”七十团生产科科长韩海介绍,随着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转移,使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实现了增收。
七十三团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形成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万畜精养、有机稻生产、工业五大产业基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建成了以优质林果业、生态养殖、生态休闲、都市农业、优质蔬菜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引进蓝天金岗有机肥等1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快速推进,实现了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
今年上半年,师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8.28亿元,较2011年上半年增长157.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1年上半年的0.65∶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08∶1,师市已初步形成以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兵团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00家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
今年围绕龙头企业落实原料基地占到师市播种面积的90%以上,基本满足了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引导职工进入市场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今年上半年,由连队能人牵头组建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111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合作社3家,2000万元以上的12家,1000万元以上的15家,带动入社农户4778户,产业带动和职工增收明显。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明显,师市以培育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师市农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已有147家,取得疆内著名商标11个,继伊帕尔汗香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后,伊珠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以龙头企业引领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贸易等得到有效整合,各类原料基地订单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同时,积极推动形成“农户+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夯实农业全产业链基础,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最优化和经营效益最大化。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它如同一个个坐标,绘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轨迹。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师市正积极向新的目标努力,力争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实现增加值48亿元,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