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清 通讯员 杜福
8月5日,记者在位于伊宁市滨河家苑二期的新潮手工古皂店看到,六十六团七连职工孙玉凤与丈夫张润军正忙着教顾客制作各种手工皂。孙玉凤说:“一到周末,很多家长都领着孩子到店里制作各种手工皂,一天最多时店内顾客达到50多人,收益不错。”据了解,张润军夫妇俩除了手工皂店外,在六十六团还种有60亩薰衣草,开办了薰衣草加工厂和薰衣草枕头加工厂,并于2012年注册一家公司,年收入40余万元。
张润军夫妇俩只是师市职工群众积极发展多元增收的一个缩影。农副产品产业链、养殖合作社、大棚草莓、大棚蔬菜、农家旅游……如今,团场职工群众正在增收之路上忙个不停。
近年来,师市党委坚持“减少一元户、增加二元户、提升三元户”的总体思路,以“五个结合”为原则,以“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强化机制,突出重点,职工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快速、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成效显著。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0962元增加到2015年的13463元,年均增长7.09%。农业经营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70%调减到2015年的51.1%,非农收入占比由30%提高到48.9%。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职工收入在二元以上的占95%,团场8%的低收入家庭户均纯收入达到22759元。
抓好重点稳增收
多年来,师市狠抓传统畜牧业的改造提升和现代畜牧业的开拓创新,按照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化的要求,加大标准化、规模化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畜禽精养。2015年,师市规模化养殖场达到450个,畜牧业实现产值2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67%。
同时,扶持农工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了致富能手模范带动、广大职工踊跃参与、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年底,师市共成立农工专业合作社111家,其中畜牧合作社82个。入社农户4778户,其中上亿产值合作社3个,兵团级合作社达到7家,农业产业化带动职工达到3.7万人,农业职工家庭产业化覆盖率达到92.96%。
为转变团场畜牧生产方式,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促进职工增收致富,七十七团结合团场山区草场和农区饲料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大对农工合作组织的筹建和扶持力度,鼓励职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作为实现多元增收的重要着力点和增长点。
“自从成立合作社,我们抱团闯市场,解决了市场销售‘单打独斗’问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康苏’品牌影响力,增加了社员的经济收益。”七十七团康苏养殖农工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八连职工刘建强乐呵呵地说。
师市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高效、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果园和设施大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形成集聚产业。三年来,全师共计建成亩效益2000元以上高效利润田35.09万亩、5000元以上25.96万亩、1万元以上10.92万亩,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一亩园十亩田,一亩温棚百亩田。”这是团场职工群众对种植设施大棚所产生效益的形象比喻。
7月28日,走进六十六团十三连花卉种植大户张凤英的温室大棚,各式花卉姹紫嫣红、竞相绽放,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张凤英种花20多年,2010年团里要新建温室大棚,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她承包了5个大棚,走上设施花卉种植之路。这几年,她先后投入50多万元,种植各类花卉十余种,一个棚一年至少可带来5至6万元的收入。
创新机制助增收
六十六团十八连职工刘生民从最初依靠借钱发展农机,到现在家中农机具齐全,还拥有占地15亩的养殖棚圈,家中总资产100多万元。“现在政策好了,购买农机具团场都有补贴,我们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小了,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对于现在的生活刘生民很是满足。
在职工多元增收上,师市想方设法向精准脱贫机制创新要活力,采取资金补、贴息促、合力扶等措施,有效调动了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将多元增收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经济组织化帮扶程度,使帮扶形式呈现制度化、多样化;坚持扶贫挂钩帮扶制度,团场各级干部与少数民族贫困户结对子,帮助少数民族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提振发展信心。2015年,师市少数民族家庭户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
居来提·库尔班曾是七十八团二连一名待业青年,家庭贫困。学过财会的他看到牛羊肉销路很好,便萌发了养殖的念头。说干就干,他花4万元买下一户职工的院落。紧接着,一家人开始修盖棚圈,筹资16.1万元收购了第一批47头牛犊,发展起了育肥业。
随着育肥事业的成功,他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正为资金短缺发愁时,团场第一时间给予支持,给他提供了20万元贴息贷款。他利用这笔钱,在原有的牛舍旁又建起了一幢140平方米的育肥圈,圈舍总面积达到390平方米。养殖规模也从起初的47头育肥牛增加到300多头,羊从70只发展到150只,年收入达20万元,走上了致富路。
为提高职工特别是贫困职工的素质,增强职工就业创业的本领,师市、团场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和创业培训班。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以“三化”建设为载体,依托城郊优势、工业园区优势、边贸优势等,千方百计搭建职工增收平台,确保一户一技能、每户有创收,实现职工家庭多技多元、多能多元。
师市在六十四团、七十一团建立了少数民族机绣实训基地和就业示范点,近百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接受培训,大部分人员实现了多元增收。七十一团九连哈萨克族妇女加娜参加少数民族机绣培训后,现在从事刺绣生产,她说:“刺绣使我家每个月多收入2000元,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各团场以劳动力就业保障站、工业园区建设等为平台,组织团场职工劳务创收。2015年,组织务工27159人,实现收入34103万元,人均增收12557元。
加大投入保增收
师市每年设置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贷款和项目扶持等办法,为职工多元增收提供资金保障。三年来,共筹措资金1.96亿元,为团场职工和低收入职工家庭发展畜牧养殖、果蔬园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精准扶贫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和各类补贴。在13个边境团场投入2.1亿元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贴息630万元,贴息贷款总额9000万元,惠及贫困职工2249人;师市争取自主创业示范项目79个,贷款总额8797万元,贴息617.4万元,为职工创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
从存栏千只蛋鸡的小作坊到日均出蛋量数吨的现代化养殖场,从一门心思卖鸡蛋的庄稼汉到一家循环经济企业的老板……依靠规模养殖,七十二团七连养殖户刘利不仅过上了小康生活,还带领邻里乡亲走上了致富路。
起初,刘利养鸡没有自动化设备,劳动力投入不少,挣钱却不多。就在他犯难之际,七十二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养殖户大力扶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科技养殖转变,逐步建立集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
依靠政策扶持,刘利投资76万元新建了一座126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并投资18.6万元引进各种自动化设备,购置了自动上料机、自动喂料机、自动清粪机,从粉碎饲料、搅拌饲料到添加、喂水和清理肥料一体化全自动。先进设备的应用,使刘利可以得心应手地养殖1.6万只蛋鸡。
安排专项资金为职工提供贴息贷款,鼓励职工自主创业,兴办各种类型的经营实体,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积极落实财政贴息政策,自2013年以来为创业者和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的劳动者贴息本金6000多万元;举办创业成果展示会和创业项目推介会,展示创业成果42项,推介创业项目18个,创业产品现场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完成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79个……
如今,师市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多元增收的动感音符正在广袤的田野里、轰鸣的工厂中跳跃。(来源:伊犁垦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