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记者 罗全 本报记者 赵爽
6月2日,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管委会分管招商引资的副主任董文生远赴江西,就中格商贸集团搬迁落户兵团分区事宜作最后的商谈。中格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济民告诉记者,国家在新疆实施发展纺织服装促就业的政策和兵团分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的区位优势,将给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兵团分区而言,中格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国内外投资、酒店管理、房地产经营等为一体的集团公司,符合兵团分区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定位,双方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从2012年5月挂牌算起,3年多时间,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从一块“白地”成为兵团产业高地,期间建设历经艰辛自不言待。兵团分区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以及柔性人才引进机制等全新的发展理念,让兵团分区成为兵团产业和园区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样板和示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兵团分区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园区,而是全新发展理念、创新的载体,是园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升级版”。
再见,黑色GDP
随着产业园区的“进化”,以GDP作为发展指标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摈弃。对于新建园区而言,招大商招良商比较困难,但这是园区必须要走的路。惟GDP与追求高品质的发展,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传统观念与新发展理念的碰撞。
六月的伊犁鲜花盛放,行走在兵团分区宽阔的马路上,花团锦簇,两旁的绿树送来荫凉,会让人误以为到了江南。正是风景如画、基础设施好,兵团分区成为内地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落户的首选。
2012年,兵团分区在做总体规划时修改了原来的产业定位,将化工建材产业园更改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服务业等无污染、低耗能高新产业。正是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让兵团分区蕴藏着无限潜力。
作为建设者和管理者,丁憬深知,园区未来的潜力不在于落户企业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落户产业的发展质态,因此,他顶住压力,坚决拒绝透支未来发展,追求黑色GDP的发展理念,杜绝一切影响生态和环境的项目,低效益、低产出的项目,跑马圈地的项目进入园区。
正是这种极为苛刻的限制条件,给负责招商的部门带来了难度。有人对兵团分区的招商理念产生了质疑:“‘苍蝇蚊子都是肉’,‘捡到篮子都是菜’,小项目不要、污染企业不要,新园区还能挑三拣四?”
“过去的做法不是国际标准。”兵团分区用实际行动捍卫坚定立场。董文生则非常理解这一做法,他告诉记者,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园区来说,招商引资本就不易,设置如此苛刻的条件,好像是把自己逼上绝境。但是,园区要想高质量高水准发展,就必须度过这个艰难时期。
一家沥青公司曾找到董文生,表示只要能落户分区就能投资几个亿,被他委婉地拒绝了:“除非你搞沥青不冒烟,没污染”。这家企业只好作罢。
“中国醋王”镇江恒顺醋业集团旗下恒顺沙林醋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园区之后,企业计划使用燃煤节约成本。出于环保的考虑,兵团分区要求必须用天然气。一开始恒顺沙林公司不同意,但兵团分区领导态度坚决,“宁可企业不落户也不要冒黑烟的”。“中国醋王”看没辙,只好改用天然气。
从内地发达省份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来看,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或见效快,但不可持续。新疆自然生态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亦不可取。有了如此苛刻的环保标准,招商引资的速度或许会减慢,有人质疑,“但今天的慢也许就是明天的快,如果把环境污染了,园区就没有后劲。”于是,污染项目不落户是“生命线”成为兵团分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那么,既然兵团分区如此挑剔,园区又欢迎什么样的企业?丁憬特别强调了总部经济的概念,那就是让上市公司的总部搬到园区。中国学者张鹏认为,总部经济是“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通讯、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统高度发达,许多公司的办公场所都倾向于生态型的绿色办公,总部楼已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平台。
按照兵团分区的设想,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并且,随着总部的迁入,也会带动相关产业落户。
如今,兵团分区已经落户3家公司的总部,正在谈的还有10家。
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在考察中说:“我赞同兵团分区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是可靠的”。兵团分区管委会并没有成为一个“二政府”,而是通过企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企业青睐,获得良好声誉。
5月31日,记者来到兵团分区祥润管业制造有限公司采访,这家生产玻璃钢管的企业生产全程不冒烟,符合兵团分区的招商引资理念,因此它也成为兵团分区最早落户和投产的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李明告诉记者,并非一开始就选择兵团分区,而是在考察了伊宁市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地方经济开发区及兵团分区,综合比较之后最终决定落户兵团分区。
“对于企业而言,只要园区能够满足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就够了,但是兵团分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都非常好,有‘娘家人’的感觉。”李明对兵团分区管委会服务的满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分区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认可。当然,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并非企业化管理的全部,但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大多数开发区发展到今天,都走过了从吸引外资入手,逐渐向内资、向科技型升级相类似的历程,大家开始拼土地,接着拼政策,最后拼税收,但随着园区不断进化升级,依靠土地、政策优势或已成为历史,下一步拼的就是服务。
兵团分区管委会设立之初,就有意识地朝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在部门设置上,按照兵团赋予的省级管理权限,全面落实“一室五局”及发展总公司的部门职权,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岗位管理制度;在行政服务上,从建立信息捕捉到签约落户的跟踪洽谈机制,从签约落户到开工建设的行政审批“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机制;在工作推进上,采取“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管理办法,每年每一名班子成员签订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责任状,下发部门年度工作任务书,同时配套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的良好局面。
董文生告诉记者,如果管委会完全与政府对应,就必须建立很多与园区发展无关的协会、部门,管委会实际上就变成一个“二政府”,成为高高在上的“衙门”。事实上,政府职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适应市场的一面,容易人浮于事,因此,很难以一种低姿态、俯下身子为企业服务。
兵团分区管委会副主任安文学也认为,一个比较好的园区,如果能够提供高水平、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让企业在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发展环境之下生存,那么,企业的附着力一定会强,忠诚度一定会高,发展的潜力也能够得到充分释放。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好的规划、理念、管理最终都要靠人才去执行。在兵团分区的建设过程中,镇江援疆团队,优秀师团干部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间接地为兵团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最大的障碍还是观念和人才。”如今,当记者问起园区发展的障碍时,丁憬如实回答。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但是人才的需求却十分迫切,因为,好的规划、观念最终都需要人去执行和落实,把理念的东西转化成为现实。
在园区成立之初,建设队伍仅有10多人,其中7个是镇江援疆干部。由于人手少、任务急、园区采取了“白+黑”、“5+2”的工作方法,对人才的使用也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以“身份档案化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竞争上岗制、招商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制一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调配力量。
3年多时间里,因为在建设和发展、管理等方面理念有差异,援疆团队与本土干部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发生碰撞,令人欣慰的是,在交流和碰撞中,“建设大跑道才能落大飞机、只有大载体才能承载大项目”、“快手打慢手”、“拒绝污染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等理念为所有人接受。从思想和观念转变的角度来审视兵团分区3年多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镇江干部发挥“传帮带”的过程,帮助兵团培养、锻炼了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奉献精神突出的园区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
不过,随着园区不断成长壮大,人才瓶颈越来越突出。按照兵团分区目前的制度设想,除了实行年薪制为园区招揽和留下人才以外,还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安文学告诉记者,园区是市场化的管理,不可能以“铁饭碗、铁椅子、铁工资”去吸引人才,但可以采取柔性人才引进机制,或特聘,或兼职,或项目合作,或参与攻关,既不放弃原有的一切,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解决园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兵团分区已与北京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分区招商引资,提供相关服务。
在镇江援疆团队和兵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兵团分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展望未来,在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机遇下,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作为园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升级版”,将让古“丝路驿站”重现辉煌。(来源:伊犁垦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