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炼勇 通讯员 李向林 商军
两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两年,对四师可克达拉市却弥足珍贵。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回眸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伊犁垦区大地发生的巨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画卷。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硕果累累,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职工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把职工群众热切期盼的事放在心里、落到实处,倾力推进民生工程,唱响幸福生活“好声音”。
从安居工程到就业工程,从教育基础工程到卫生健康工程,从少数民族帮扶工程到关爱救助工程……一项项工程的实施,将师市千万个家庭紧紧相连;一笔笔资金投入,让垦区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一个个项目落地,将师市23万各族职工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
“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师市党委掷地有声的承诺。
安居工程:夯实民生之基
安居,自古就是中国人的基本愿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初夏时节,徜徉于团场城镇,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的景致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装饰华美的商铺人流如织,还有亭台水榭、花草卵石……处处美景,撩人眼球。
两年间,无论炎炎夏日,还是金秋季节,师市保障性住房工地上始终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激越有力的桩机声,穿梭往返的运载车,高耸蓝天的塔吊,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勾勒出一幅幅城镇建设的火热画面……
两年间,师市各级党委致力于改善职工群众居住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一座座户型好、功能全、环境美的新居相继建成,一批又一批职工群众喜迁新居,共享良好居住环境。
2014年,师市安居保障工程投入25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内新建1.72万户公共租赁住房。其中包括为1100户特困职工家庭和3700户“双困企业”职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完成农村安居工程6000户、城镇棚户区改造1.15万户等建设任务。
2015年,师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投资11亿元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300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900户、城镇棚户区改造7400户;投资1.03亿元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安居住房6960户;投资1300万元,用于“暖房子”工程。
如今,在可克达拉市繁忙的建筑工地,在七十团拜什墩社政办住宅楼建设现场,在边境团场建设工地……人们随处可见建设者们矫健的身影,幻化成一个个安居乐章的强劲音符。
当一批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雅的安居小区相继竣工时,当职工平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时……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生活甜如蜜。
就业创业:搭建“金色桥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实现充分就业,这一指标已成为职工家庭的幸福指数;实现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已成为师市各级党委的自觉行动;实现充分就业,必将使垦区大地更加和谐美好。
两年来,师市通过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工作;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技术人才培养氛围,为各族职工群众铸造了一座就业的“金色桥梁”。
两年来,师市相继开展了招聘进集市(巴扎)、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事迹报告暨专场招聘会、举办线上线下就业专场招聘会……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为广大青年搭建就业平台。
两年来,师市相继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创业、手工刺绣、手工编织、牧家乐等培训,举办了“人影作业操作技能比武”“葡萄抹芽定梢技能大赛”“棉花采摘技能比武”“少数民族剪毛工技能竞赛”……一场场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让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两年来,师市相继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企业招聘进校园”、“企业招聘入团连”等系列活动,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召开创业服务座谈会,开展“十佳青年网络创业明星”评选活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确定就业见习基地(单位)25个……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
从伊犁河谷到昭苏高原,从巩乃斯河畔到大漠边陲,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哈萨克族妇女灿烂的笑靥,维吾尔族青年创业的激情,莘莘学子迸发出的创业火花……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一组数据显示,仅2015年,师市党委筹措资金18.8亿元,用于就业和社保工程。全年实现新增就业8200人,办理职业介绍补贴11058人、完成各类培训12340人、拨付职业培训补贴资金810万元。全年完成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798人,成功创业101人,吸纳就业348人。全年实现种植业劳动力转移就业3500人,其中转入二产1435人,转入三产2065人。
关爱救助:共享幸福生活
关注民生,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共享温暖阳光,这始终是师市党委情之所系。
两年间,师市倾力救助弱势群体及特需关爱家庭,着力构建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和美四师。
规范低保管理,提升保障水平。两年间,累计低保支出7717.75万元,全面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仅2015年,师市月均保障低保对象4781户9247人,全年低保支出3953.75万元。
强化临时救济,加大救助力度。两年间,共临时救助困难家庭12939户,拨付临时救助资金2046万元,切实保障低保边缘群体和受灾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坚持多措并举,助力困难患者。两年间,累计实施特困群体医疗救助19828人次,投入医疗救助资金1439.4万元,全方位、多形式缓解特困群体就医难题。
落实老年福利政策,两年间,累计发放高龄补贴677万元;全面落实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政策,两年间,累计为60名散居孤儿发放生活补助89万元。
两年来,师市整合社会资源,慈善彰显大爱,积极争取慈善公益项目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让更多特殊群体共享发展成果。2015年,师市实施了“明日之星·援疆助学”项目,向24所中小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多媒体学习机、护眼仪和名师名校视频仪;实施了“关爱先心病儿童健康行动”项目,对8名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实施手术医疗救助;实施了“关爱生命·孝心敬老”老年康复慈善项目,为六十三团敬老院捐赠价值15万元的老年康复器械……一批批公益项目的实施,惠及特殊困难群体。
一项项举措、一串串数字,凝聚着、饱含着师市党委对困难群体深深关爱之情。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灾有所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活,让师市各族职工群众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心。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师市党委以改善民生“十项主体工程”为重点,始终如一抓紧民生建设不动摇,让师市各族职工群众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和煦温暖阳光。(来源:伊犁垦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