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萍
就业率提高,创业平台拓宽;养老金增加,医疗保险完善;救助面扩大,弱势群体尽享温暖……回望过去的五年,“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耀眼的亮点。五年来,职工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每一组数字背后,都对应着一群幸福的军垦人,蕴含着师市党委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
“策”说民生 公仆情怀系百姓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民生惠及度,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的新要求。
师市党委十届五次、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继续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双十主体工程”,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制定了诸多新举措,让师市职工群众老有所养、壮有业就、幼享关爱,鳏寡孤独皆有所依。
这五年里,师市党委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进一步丰富了就业政策体系。依据上级文件,师市对原有政策进行“延续、扩展、调整、充实”,并且全面延伸到了团场,形成了一整套更加积极的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政策体系,使享受政策的范围更广、扶持的力度更大、服务的对象更多,减轻了团场、企业和劳动者的负担。尤其是这两年将少数民族劳动者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出台了10项针对性惠民政策,使政策体系的惠及率更高,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就业政策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广。
在覆盖城镇从业人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项基本保险制度和覆盖非从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2011年四师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自此形成了以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居民两项基本保险体系为主,以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公务员医疗保险为辅,覆盖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和非从业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十二五”以来,从就业到社保,从低保到临时救助,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无一不是师市党委工作部署和解决的着力点。
五年跋涉,师市党委向职工群众交出这样一份出色的答卷:大学生就业难、职工群众增收难、弱势群体生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五年来,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和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就业实行倾斜政策,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就业难的状况,使师市就业率不断提高,创业平台日益拓宽。
五年来,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师市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按照中央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以及“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师市党委狠抓就业民生之本、社保民生之依、就医民生之急……垦区大地,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及时出炉,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数”说民生 幸福指数节节高
“十二五”以来,师市党委紧紧围绕“三化”建设和经济工作大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保持了就业形势基本平稳,进一步丰富了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了就业援助制度,强化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职业技能开发新机制,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日益提升。
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措施,累计帮助上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并享受多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2285个(其中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岗位500个、大中专毕业生特岗200个)。到“十二五”末,累计实现新增就业3233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内,低于全国控制水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为40.9∶26.0∶33.1,结构日趋合理。
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建立了“出现一户,认定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援助机制,共帮助125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完成了动态“清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对象和贷款额度。目前,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72笔、858万元,给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的劳动者贴息1320人、217.4万元。现代理委托社会存档18638份,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及视同缴费年限认定12125人,代理单位劳动保障事务28家。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师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达8.1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兵团级统筹,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收缴率和发放率均100%,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平稳启动并顺利开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95万人(含退休人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9万人。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扩大了失业保险覆盖面,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发挥了失业保险基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医疗救助51780人(含门诊救助、住院救助、资助参保),投入医疗救助资金3008.4万元。累计发放低保金约1.89亿元、临时救助2953.72万元。
就业形势日益趋稳、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临时救助覆盖面广,数据背后,诠释的是众多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举措背后,绽放的是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时开心的笑脸。
“例”说民生 生活画卷七彩绘
养老金按月领到手,看病可报销,生育也有保险……冬季送取暖煤炭,年末有困难救助,逢年过节大米面粉清油慰问到户……加强招商引资、多方拓展渠道,广泛发布就业信息……在伊犁垦区,对于民生的关注从来都没有休止符,各级党委联手为职工群众构建幸福生活乐园。
“我既当职工又当老板,白天下地务农,晚上开店经营,地里有收成,店里有收入,一年能挣个10万多元。”这是六十三团职工白小红描述的好日子。走进这个团,你看到的是一种崭新的经营模式“种植+”,在团场,像白小红这样“种植+养殖”、“种植+经商”、“种植+务工”、“种植+经纪人”的“两栖”职工达1200多名。
“有了稳定的工作,我再也不用到处打工了。”七十四团哈萨克族青年也斯哈提说。他在社区的帮助下,走上协警的公益性岗位。这个团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免费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帮扶措施,打造居民就业平台,建立零就业家庭人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档案,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切实做到“调查一户、帮扶一户、清零一户”。社区整合各类就业信息资源,对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岗位,每周五定期发布用工信息,提供了各行业岗位。
六十二团依托紧邻霍尔果斯口岸的特殊地缘和人口聚集优势,引导职工转移就业与自主创业促增收,经常保持与口岸、铁路口岸站、工业园区以及驻团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联系沟通,掌握用工需求,引导职工群众积极投身物流等三产服务业,实现灵活就业促增收。近三年,团场开办创业就业、劳动转移、高精特新技师、少数民族技能等培训班50余期,培训3500余人次,组织外出务工6000人次,加快了团场“退一进二进三”的转型步伐。近几年,全团新增个体经营商户485家,全团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700元以上。八连职工张洪江经营项目涉及建筑、养殖、种植、林业、交通运输等5个行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家庭年均纯收入突破500万元。
七十八团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帮扶创业资金,利用在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的独特资源优势,注册600万元,和浩新中天山旅游公司共同注资成立新疆喀拉峻天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重点打造漂流、天籁之林、军垦文化等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团场待业青年28名;投资10万元新建少数民族手工刺绣基地,解决了200名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问题;利用200万元援疆资金、20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种植、养殖业。在旅游公司当漂流员的哈萨克族待业青年赛力克·巴哈提从5月到10月每月工资3700元,冬春休息半年,每月还能领到800元生活费。
七十三团为加快“三化”建设步伐,规划了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万亩有机葡萄园区、特色林果园区、城镇中心区、高效农业区和现代规模养殖园区,在提高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就业,仅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就解决3980人的就业问题。伊犁新岗热电厂解决了团场及周边乡镇133名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创业青年黄中进在团场开了一家手机电脑工作室,热情细致的服务使他的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一个个温暖民心的事例背后,呼应着师市科学发展的铿锵足音,折射着师市党委遍洒的惠民阳光。
就业和社会保障,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使师市处处绽放如花笑脸,处处呈现繁华盛景。相信在“十三五”,师市社会事业必将描绘出更加精彩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民生蓝图。(来源:伊犁垦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