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沃野流金谱华章——四师可克达拉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发布:2016-01-27 来源:第四师  作者:第四师  编审:admin  浏览量:518 

□本报记者 李岩

“十二五”期间,四师可克达拉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种植单一作物到种植结构优化,从机械种植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从以种植业为主到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协调发展……2015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86.2亿元,较2011年增加38.54亿元。

技术推广到位 提高农机水平

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如今,这些精准如“绣花”的测土配肥、种子包衣、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在师市得到广泛应用。

六十七团15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肥,缺啥补啥,合理补充营养,小麦、棉花、甜菜单产分别由2011年的459公斤、114公斤和4800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500公斤、120公斤和5300公斤。

“去年,我种的35亩制种玉米单产860公斤,比2014年提高20%,多亏了技术员蹲点指导。”六十二团十二连职工刘军感慨地说。

2013年,四师制种玉米单产达到515公斤,不但创建师以来新高,面积占到全兵团种植面积的42%,成为全疆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当年,四师被农业部授予制种玉米生产基地。农业部专家组评价四师制种玉米生产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以“矮、密、早、膜、匀”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常规技术全面普及。应用地膜栽培技术面积达50万亩、双膜覆盖面积达2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70万亩、测土配肥面积达140万亩,实现了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的目标。

师市农业局局长张华新说:“目前,师市新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

2015年,制种玉米、甜菜、棉花等作物模式化栽培全面推广,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技术在团场广泛应用;精量播种技术全面铺开,滴水出苗和卫星导航播种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棉花降密度栽培模式得到认可,制种玉米机械抽雄栽培模式得到推广;葡萄“厂”字型修剪技术推广面积扩大到2万亩,果树疏花疏果及套袋技术得到普及、有机肥使用量明显加大,已成为确保果品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师市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7万亩,减少了亩用水量;土壤化验,合理施肥和频振灯、测报灯等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便产业转化,标准膜的推广和残膜回收机械的使用,达到了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的目的。

张华新用“变化喜人,硕果累累”形容师市现代农业。他说,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体系,并通过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团场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自购农机具,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十二五”期间,师市机械总动力达41.5万千瓦,较“十一五”期间增长54%;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790台,师农业综合机械率达96%;新型农业机械作业率达100%,形成了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装备结构,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这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过去5年现代农业辉煌成就的缩影,更是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有力证明。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带动能力

依托资源优势,师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运作,使酒业、糖业、制种业、棉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一批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十二五”末,师市围绕龙头企业落实原料基地占到播种面积的85%以上,基本满足了当前龙头企业的原料需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引领职工进入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师市现有职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9家,入社农户4778户,职工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涉及养殖、果品、蔬菜、乳业等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2.5亿元。

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发展引擎。“十二五”期间,师市重点扶持伊力特酒业、伊香米业、伊帕尔汗香料业、绿华糖业等一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形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产业群,发挥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直接向当地的第一产业延伸,带基地连农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产品基地的快速发展。

随着这一批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师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也使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农业进入创品牌时代。

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得益于现代农业。目前,师市已初步形成以“伊力特”白酒,“伊珠”葡萄酒,“伊香”、“伊河双六”大米,“格登”马铃薯,“伊帕尔汗”香料等为主的多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实现了从小规模、高成本、单品种向规模化、低成本和多品种的转变,随着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这些龙头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预计实现产值91.07亿元,这无疑为师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师是兵团的农业大师,建师以来,农业一直“唱主角”,但效益却不尽如人意,亩产值一直徘徊在几百元,亩利润更是少得可怜。“十二五”期间,为实现农业要增效、职工要增收的目标,师市把结构调整摆在了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棉花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成为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七团的支柱产业。通过不断提高棉花种植水平,伊犁垦区从不适宜种植棉花的风险棉区到现在的特早熟棉区,干部职工用事实改变了伊犁地区不宜植棉的说法,尤其是植棉大团六十三团已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棉种的引进、示范、繁育、推广的棉花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制种玉米种植上,探索出“矮、密、早、膜”的高产栽培技术,单产连连刷新全国纪录,并且从播种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师市做大酒业、延伸粮油业、壮大糖业、开发种业、推进棉业、做精香料业、发展畜牧业、做强果蔬业、培育马铃薯和新兴产业,培植发展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创建10个知名品牌,建设粮油、甜菜、制种玉米、棉花、番茄、香料、肉类、牛奶、果品、马铃薯10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到目前,师市已形成以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两家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龙共舞”的局面。

发展特色农业 提升竞争实力

在六十一团七连回族职工马东东的果园里,他正忙着修剪果树。该团绿色高效标准果园面积达1.3万亩,70%的果树已修剪完毕。2015年,该团9万吨优质果品畅销国内外。

“十二五”期间,师市以努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园艺业,拓宽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2015年,师市完成葡萄、苹果、桃、树上干杏建园7566亩,果品总产量达27万吨,产值约13亿元。

为拓宽特色农业空间,六十二团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园,葡萄基地全部按照“厂”字型和“三优”栽培管理模式建设,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快推进葡萄采后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精深加工等环节的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品牌战略,林果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使“1亩园10亩田”成为现实。如今,六十一团的树上干杏、六十二团的葡萄、七十八团的苹果及其他果品已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金果”。

为解决一线职工“半年闲”、富余劳动力上岗就业的问题,七十三团创新发展模式,让农业一线职工从一产就业退到二三产就业,转移农业大田富余劳动力。土地生产经营适度向能者集聚,提高职工规模经营收入。同时,加快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产业,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如今,七十三团已建成499座葡萄大棚、100座特色大棚和7个万畜精养基地。大棚葡萄园区提供了599个就业岗位,7个万畜精养基地为291名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特色农业已成为该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在畜牧业发展上,师市通过构建畜牧业良繁体系、饲草料体系、防疫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使牲畜存栏和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畜产品安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到2015年年底,牲畜存栏达117.85万头(只),家禽存栏320.05万羽,出栏家禽252.47万羽,完成肉类总产6.52万吨,全年完成牧业产值26.3亿元,位居兵团前列。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目前师市已基本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三足鼎立的格局。(来源:伊犁垦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