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清晨,四师六十二团鑫振华超市负责人吕建江(右)在和员工一起整理货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航拍四师六十二团一隅(摄于8月25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通讯员 刘彦龙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杨俊钦
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它曾历经兴衰,从200多年前的繁华走向后来的沉寂,又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岁月长河中不断蜕变、成长。
四师六十二团团部所在地原名叫“拱宸城”,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作为“伊犁九城”之一,它在清代西北边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年,拱宸城商贾往来,热闹非凡,是古丝绸之路北道沿线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盛景。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拱宸城逐渐走向沉寂,在岁月风雨中默默守望。
1962年,兵团机运处东风农场成立。1969年,东风农场更名为六十二团。当时的土地多为零散小块地、废弃耕地、芦苇沼泽与河滩荒滩,团场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
但军垦战士怀着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他们顶酷暑、战严寒,住地窝子、啃玉米面、喝涝坝水,手持坎土曼、十字镐等简陋工具,仅凭人力与畜力,艰难地开荒造田、修渠引水,为农场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如今,在六十二团金边博物馆里,一块名为《建设者之歌》的浮雕经常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浮雕上,当年执行“三代”任务的军垦战士形象栩栩如生,简陋的办公场所、为群众办实事的场景,皆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
博物馆内的功德碑上,记载着一段温暖的往事,当地孤寡老人宋保太受军垦战士长期帮扶后,深情写下:“以志党恩以谢干群,书此碑文启示后人。党如北辰围绕众星,记党教诲服务人民。”质朴的文字里,满含感恩之情。
还有公安民警依布拉音·阿西木,他的话语被镌刻在博物馆的墙上:“我们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会过上好日子的。”
正是有了无数像帮扶宋保太的军垦战士、依布拉音·阿西木这样的第一代兵团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坚守与奉献,六十二团才得以发展壮大,为后续发展积攒力量。他们是团场的奠基者,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英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六十二团的土路上第一次响起拖拉机的轰鸣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边陲,团场铺上了石子路、架起输电线路、盖起砖瓦房。一连退休职工姬建政说:“那时候最大的盼头,就是能让日子‘像样’起来——有干净的水喝,有结实的房子住,孩子能在亮堂的教室里读书。”
2009年,精伊霍铁路铁轨铺设至六十二团,这是团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铁轨一节一节往前延伸,我就琢磨着,路通了,人就多了,日子肯定要变样。”超市老板吕建江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
他的判断没有错。2012年,精伊霍铁路延伸至边境口岸;2014年底,连霍高速公路全线通车;2018年,双西公路全线贯通。一条条交通干线如同血脉,将六十二团与外界紧密相连,为团场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与物流。
吕建江的超市也随之蜕变,从20平方米的小“杂货铺”,扩建成了200平方米的综合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从本地特产,到哈萨克斯坦的巧克力、俄罗斯的饼干,应有尽有。“以前进货要去伊宁市,现在物流车直接把货送到门口,中亚的货进来也方便。”他笑着说,“路通了,好日子真的来了。”
交通便利催生了发展机遇。六十二团凭借紧邻霍尔果斯口岸的区位优势,吸引着众多商户前来安家立业。以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金融服务为代表的产业蓬勃发展,团场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
与此同时,随着口岸旅游火爆,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十二民宿”负责人谢红伟,将自家住房改造为民宿,旺季时常常一房难求,仅两个多月便收入70余万元;“院子里”民宿的经营者何莲,也真切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民宿每天订单不断,不少游客甚至专门绕路前来入住。
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何莲有了新的想法:“游客多了,我们要在服务品质上下功夫,才能留住这份热度,让客人来了还想再来。”
如今的六十二团,几乎每天都有新店开业。今年1月至5月,全团新增市场主体160多户。兰斐酒店的装修工人正忙着调试吊灯,酒店负责人孙朝阳坦言:“我看中的就是这里紧邻口岸的优势,现在游客和商人越来越多,干这行有赚头。”
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六十二团累计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00多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7%、33.4%,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团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退休职工土地古丽时常在团场溜达,看着拔地而起的新楼、川流不息的车流,回想起当年住地窝子的日子,总觉得像做梦。“第一代人开荒,第二代人修路,现在年轻人搞旅游、做贸易,一代一代接着干,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土地古丽说。
如今,走进六十二团金边博物馆,经常能看到年轻游客对着老照片好奇地提问,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老故事。阳光穿过玻璃窗,落在“丝路国门第一团”的展牌上,明亮而温暖。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六十二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拱宸城的石基到如今宽阔的街道,从地窝子的油灯到民宿温暖的灯光,六十二团的故事藏在每一块砖瓦、每一缕烟火里。它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中,将昔日的边陲营盘,变成了如今的丝路门户;曾经平凡的日子,长成了现在的繁华模样。
未来,六十二团将继续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品质,打响“丝路国门第一团”品牌。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六十二团必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展现新时代兵团团场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