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旅游动态 >> 详细内容
如果古人参加《种地吧少年篇》……
发布:2024-03-27 来源:  作者:  编审:文体广旅局  浏览量:1185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东风渐起,悄然间我们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暖阳唤醒了沉睡的绿意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自古以来,受自然因素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古龟兹地区也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 

古龟兹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在天山冰雪融水的滋养下,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再加上充足的光照,使得该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旧唐书》记载“(龟兹)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了“(龟兹)土地适宜种植糜麦、粳稻,出产葡萄、石榴,生产梨、柰、桃、杏”。

龟兹的农业生产从史前时期已开始。1990年至1992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拜城县克孜尔墓地挖掘出土大量石制镰刀,均为长条形、弧背、凹刃或直刃,一端收缩成尖,另一端较宽大,圆钝,或斜直,形制上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石镰非常相似。这些石镰,打磨细致,实用美观,制作工艺一流,是龟兹乃至新疆地区早期农业发展的直观印记。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冶炼和牛耕技术逐渐传入龟兹并得到普及,使当地农业生产发生了变革。克孜尔石窟175窟(公元6世纪)东甬道内侧壁的画面上就记录下了变革以后龟兹的农业生产场景。“二牛抬杠”耕作壁画上,一名农夫右手扶犁,高举左手驱使两头牛拉犁耕田。二牛合驾一犁,犁铧宽大,呈三角形。这种耕作方法为“二牛抬杠”耕田法,起源于汉代中原地区。


到了隋朝,随着曲辕犁的推广,中原地区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二牛抬杠”耕作法在龟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龟兹地区繁荣的冶铁业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克孜尔石窟175窟农民耕作壁画上描绘了古代龟兹居民挥汗如雨的辛勤耕作场景,画面上两位农夫,头戴毡帽,上身赤裸,穿着短裤,身体健壮,动作有力,手中的农具为方形、宽刃,与今天的坎土曼形制相似。通过壁画我们可以看出龟兹冶铁工艺高超,农具方便实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工具也使得两位农夫自身娴熟的生产技能发挥得得心应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石器到铁器,从人力到畜力,再到如今更高效的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壁画上的劳动场景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印记。定格的图景激励着我们幸福的生活来自辛勤的耕耘,更告诫着我们守护好粮食安全,就是在守护我们丰足幸福的生活。(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张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