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的农业生产从史前时期已开始。1990年至1992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拜城县克孜尔墓地挖掘出土大量石制镰刀,均为长条形、弧背、凹刃或直刃,一端收缩成尖,另一端较宽大,圆钝,或斜直,形制上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石镰非常相似。这些石镰,打磨细致,实用美观,制作工艺一流,是龟兹乃至新疆地区早期农业发展的直观印记。
到了隋朝,随着曲辕犁的推广,中原地区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二牛抬杠”耕作法在龟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龟兹地区繁荣的冶铁业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克孜尔石窟175窟农民耕作壁画上描绘了古代龟兹居民挥汗如雨的辛勤耕作场景,画面上两位农夫,头戴毡帽,上身赤裸,穿着短裤,身体健壮,动作有力,手中的农具为方形、宽刃,与今天的坎土曼形制相似。通过壁画我们可以看出龟兹冶铁工艺高超,农具方便实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工具也使得两位农夫自身娴熟的生产技能发挥得得心应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石器到铁器,从人力到畜力,再到如今更高效的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壁画上的劳动场景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印记。定格的图景激励着我们幸福的生活来自辛勤的耕耘,更告诫着我们守护好粮食安全,就是在守护我们丰足幸福的生活。(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张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