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有幸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习。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于一个已经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真的是无比珍贵。回想学习生活,感悟很多,思考也很多,对自己的人生也有许多的触动,特别是在学习和读书方面,激发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生目标和方向。我总是在想,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也许人大给予了我许多答案。
初进人大校园,看到人民大学治学严谨、学风浓郁,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宣传语时刻激荡着每一名学子的心,总会让人心潮澎湃,身负使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7月在陕北为培养革命干部创立的革命性大学,即陕北公学,至今人大的校歌依然是《陕北公学学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兵团人,人大厚重的红色基因与兵团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更是激励我随着前人的足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是人大对学子的殷切希望,“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不能生存新,安能生苍穹”,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古人修齐治平的智慧,强调“本”在人心,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而人大校风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深度契合。人大精神指引着我不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只有净化内心、志向高远,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价值。
人民大学给我们新疆班配备了优质的师资力量,有毛寿龙、杨宏山、郑国、祁凡骅等国内著名学者教授。课堂教学中,对于国内外公共政策理论、公共管理典型案例的讲解,给我们开启了一扇知识体系的新窗口。我们常说,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是我以前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却甚少了解,正是因为有了此次学习机会,才让我对这些公共管理领域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理解。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现在关注点是新公共管理,就是关注公共部门对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的引进,用企业管理理念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管理模式已经从单一的政府治理过渡到多中心治理。学习过程中,除课堂讲解外,还有针对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老师要求我们从政策角度、民众需求、解决办法等方面去思考讨论,运用情景模拟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大家身临其境去提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正是在一次次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对公共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还帮我们联系现场实地教学,让我们赴北京快手研究院、滴滴发展研究院、浙江商会等企业参观学习,了解这些企业发展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感受新的发展理念,拓宽大家的学习面。在学习过程中,每一节课、每一次的学习都感觉非常精彩,收获很大,老师几乎全部脱稿讲解,所有的知识都在他们脑海里信手拈来,专业素养极高,既有理论的深度,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也真正感受到学海无涯,其乐无穷,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汲取多方面知识营养,想用丰富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化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博古通今,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在实践中学习。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增长自身才干和智慧。
在学习期间,感触最深的还是对读书、对独立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人要是懒惰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以去全盘接受别人的思想,不需要有自己的学习思考在里面。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和思考上。作为专业领域内前沿的专家学者,他们必须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思考,而据我观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其实基于他们大量的阅读。就像毛寿龙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的,为什么你对很多问题不理解、思考不足,究其原因,还是书读得太少,倘若文献读多了,书读多了,自然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在校学习中,每个老师都会推荐很多的书目给我们,推荐书目达到千余本,通过读书思考让我们分享读书感悟以及对政策的解读。祁凡骅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日本首富和世界著名投资人孙正义的故事。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的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籍,并从书中总结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创业方案。自信是什么,是两年4000本书的积累,是对自己异乎强大的学习能力的认知。
善于读书,的确是一种能力,善于思考,更是一种能力。我好像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思考的内容水平有限,有时候就会有食嗟来之食的思想。但在学习中,在和同学探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思想,反倒觉得打开了思想之窗,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也多了。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我完成了《文化视野下兵团特色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看新疆政府疫情通报及疫情应对的积极转变》等论文、书评、案例的撰写。
读书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在一遍遍的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工作生活范围内,只有多读才能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人生的旅途上,多读书,多思考,不负春光,为更好地工作储备好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