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农趣
发布:2025-06-05 来源:  作者:闫歌  编审:文联  浏览量:0 
离开团场很多年了,不知为什么,时常在梦里回到团场连队,梦见在农田里锄草、浇水、收获,和农工们一起劳动,团场职工的音容笑貌总是闪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不说不知道,农场真奇妙,趣事一桩桩,听后开怀笑。

鸟口夺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值盛夏,麦浪翻卷,突然麦田里传来清脆的“啪”“啪”声,引得农工们驻足观望,惊奇的眼神露出了迷惑:又不逢年过节,谁放鞭炮干啥?
原来,科技示范户王平瑞试种了三亩小麦新品种——顿麦,眼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昂首挺胸闪金光,在周围黄绿色的麦海中显得耀眼,明摆着是早熟高产,老王乐开了花。谁想竟遭了鸟害,成群结队的麻雀啄食麦粒,人赶不出地;老王又忙插些假人,谁知过后一瞅,气得干瞪眼,假人身上鸟屎斑斑,麦田里仍是雀群欢舞。老王突发奇想,买了几百响鞭炮,吸着烟转悠着,冷不防向雀群扔一个,“啪”,“强盗们”惊恐地逃之夭夭。
几天后,金黄的麦粒颗粒归仓,单产惊人得高。

巧干出效益
春耕大忙时,在六十一团六连却有许多游手好闲的农工。其实你不用担心他们的庄稼被草淹没,相反地里的草已被锄尽,用的却不是锄头。
农工饱尝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头,便创造出新型的生产工具,一种小型锄草器应运而生。构造是取犁铲两片,固定在三角铁架上,安上小铁轮,根据作物行距铲刀可灵活调节,人力、畜力、四轮均可牵引,日工作量可达20至40亩,锄草质量上乘。该连青年农工段厚兵使用除草器时,将宝贝“千金”妥善放在架上压重,以便犁铲更深入土层,增加锄草质效。带孩子锄草两不误,60亩地的甜菜、黄豆、玉米锄草只用了一星期。若两个劳动力人工锄草的话,至少得一个月。

晒场趣事
上世纪90年代初,高考落榜的我,回到连队扛起了锄头。7月正值虎口夺粮季节,连队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帮助农工清粮运粮。那段经历像用錾子刻在我心上,至今难忘。
那时的晒场,不像现在是水泥或沥青的,500亩地的大院子,得先平整好土地,拖拉机拉个石碾,反复碾压好几天,期间不停地洒水,碾压到地面又光又硬时,便成为晒场,然后分配给农工晒粮。
晒场成为连队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新收的小麦登场,散发着阵阵粮食的清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着摊晒粮食。7月的天,小孩的脸,一片乌云来,又得赶紧将摊开的粮食收成堆,盖上篷布,忙得像打仗。反复多少次,晾晒的小麦质量达标,就到了清粮的环节了。
入夜,晒场上灯火通明,清粮机抛出一条金色的巨龙,微风徐徐,我们用木铣不停地给机器“喂”粮,几个有经验的老职工头戴草帽,在粮堆上打箩,将秕谷和碎渣迅速扫去。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清粮工作便可结束,金色的粮食堆成了小山。尽管清粮的人都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野人”,但仍掩盖不住丰收的喜悦,大家七嘴八舌地在那估算:这堆粮能装300个麻袋还是280个麻袋,比赛似的看谁估得准。
第二天上午,晒场上热闹起来,昨晚清好的粮食要装袋调运。年轻人组成互助组,三人一组,两人撑袋口,一人装粮,熟练的人只需要四方铣,便能装满一麻袋粮食。装好的粮食要过秤定量包装,100公斤一袋,很快装袋码垛工作完成,只待装车。这时主家会买来几箱啤酒以及西瓜、面包、花生、香烟等,为大家充饥鼓劲。那时的新疆啤酒真好喝,一股啤酒花和粮食的清香;那时的啤酒真便宜,1块钱一瓶。晒场又变成了酒场,年轻人比赛“吹喇叭”斗酒,几个人一字排开,一瓶酒要一口气喝干,中间不能停顿,酒量差的喝到半瓶就败下阵来,不停地打嗝。高手能连续喝三四瓶,博得阵阵掌声喝彩声,偌大的晒场上欢声笑语,好似过年一般。
粮车来了,大家又一鼓作气开始装车。力量大的年轻人,一人扛一麻袋粮食,“咚”“咚”“咚”跑到车旁,肩一抖,麻袋就上车了;还有两人一组,手挽手抬起一袋粮,一声吆喝——“走”,粮袋又上车了。装车是力气活,我体弱力小,只能在旁边“捎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工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活跃,他们追求高效而又轻松的生产方式,敢想敢试,锐意求新。如今我回团场时看到,农工们用无人机化除化控,农田里滴灌管网四通八达,只需轻轻一拧阀门,庄稼就能喝上甘霖,“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一去不返了。看到这些,我由衷的高兴,并在心中祝福:勤劳智慧的兵团人,你的使命注定是创造,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创造中体验智慧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