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压水井已不多见了,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就是在反映过去农村生活的电视剧里偶然能见到。时代在发展,即便最偏远的地方也能用上了自来水,想给孩子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压水井,还真是个挺麻烦的事儿。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三合镇,压水井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过,那时我家并没有压水井,吃水还需要到邻居老艾家厨房里压水。他家厨房很宽敞,像个大车店。砖头铺就的地面,常年光线暗淡,窗台油渍麻花的,大灶台的铁锅总烧着水。厨房后身还有马厩,马儿打响鼻、刨地跺脚的声音不时清晰地传来。
下班后,父母时常肩挑一对铁皮水桶去取水,空桶在扁担挂钩下摇摇晃晃,显得很轻快,我也轻快地紧跟其后。那扁担纹理细密,也不晓得是什么材质,我还淘气地用铅笔刀在上面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徐”字,算是宣告私有。
我最爱看父母在压水井上压水,随着有节奏地下压,井水淙淙流进铁皮桶里,伴随着悦耳的“哗哗”声,总感觉那是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随后又紧随父母,看着满溢的水桶,听着水桶提耳在扁担钩里发出的“吱嘎吱嘎”声音,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到家,将水桶里的水倾倒在大水缸里。我会翘着脚尖,扒着缸沿,探着小脑瓜往里看,内心有那么一点儿惊心动魄的兴奋感。
后来镇上供水系统得到改善,小学毕业前夕我们家也通上了自来水。市里早几年就用上了,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住在市里的奶奶家那只黄铜自来水龙头,每次都希望自己家也能快快地通上自来水。
少年的我一向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父亲也跟我讲解过压水井的原理,但我听了总是云里雾里。直到上大学读到一本物理学的科普著作,才得到比较通透的解释:压水井利用的是负压原理,当你握着手柄向下压时,闭合的吸页在阀门内部形成真空,把水吸上来,吸页复位返回时,阀门自动闭合,水从阀内流出,如此重复,就把水引上来了,其实就是一个活塞两个单向阀。
但当时的我对压水井的兴趣倒不在原理构造,而是觉得那是成年人体魄的象征。彼时瘦小的我,对于能压水挑水这件事近乎于崇拜。到了五六年级,我终于能压几下水和提小半桶水,这已经让我觉得像接受了成人礼似的,足够自豪乃至炫耀了。
好多年前我参加一所大学的学术交流会,有个教授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说要达到自来水可以直接喝的程度,目前正在努力实现。我就想,小时候压出来的井水,拿水瓢舀着就直接喝了,也没考虑那么多。只是时过境迁,好多做法要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所转变了。
当小学老师时读教育论文知道了“食育”的概念,意思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物力艰辛,要识节气,干农活,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生活的朴实无华。现下喝水不费周折,也就是极其偏远之地,或者山区,还得见压水井,大部分孩子都无从知晓。引申一下,若是我们的教育,也时不时让孩子甚至成年人参与一些劳动,饮水而思源,吃苦而知甜,未尝不是好事和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