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是从可克达拉草原唱出的。
“可克达拉”是哈萨克语与蒙古语的组合,意为“绿色的原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支英雄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第十四师第四十团圆满完成剿匪任务来到这里,开始了屯垦戍边的伟大征程。部队随后就地转业,建立可克达拉农场。农场走出的第一个歌唱家,就是后来以一曲《塔里木河,故乡的河》饮誉全国的维吾尔族歌唱艺术家克里木。
克里木曾深情回忆,他11岁就在十四师四十团当文艺兵。部队集体转业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可克达拉的开荒、种地。他笑着说,当时可没有《草原之夜》唱得那么美。他用手比划:“那时的蚊子有这么大!哈萨克族老乡说它们可以把馕叼走。”就是这片神奇的草原使克里木的艺术之梦启航,他的歌声从这里出发,从这里走向世界。
而对于这片草原来讲,田歌是一位伯乐,也是一位幸运者。1959年,21岁的田歌作为新疆军区文工团最年轻的作曲家,随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一起来到可克达拉,拍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草原美丽的夜色令张加毅迷醉,并因此产生了创作灵感,创作出了自带画境的优美歌词,歌词深深感染了田歌,令他燃烧起灵感的火焰,为其谱曲,自此,词曲合一,实乃天作之合。这首音乐作品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东方小夜曲”。
几十年来,继克里木、田歌(被六十四团授予“可克达拉荣誉军垦战士”)之后,这里又走出了一批歌手,一批音乐工作者。
他们中,有曾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组第一名、全州第一个声乐硕士的史春梅,她现在是伊犁师范大学声乐教授;有被称为“伊犁歌王”的回族歌手马玉斌,他曾在西北五省“花儿”演唱比赛中获大奖;有在伊犁享有盛誉的专业歌手游密黎、谢国华,业余歌手郭方君、崔传君、侯广慧、周克生;有词作家、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延坚;有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情满伊犁河》词作者之一、兵团作协副主席程相申;还有燕琼、谢利明、谢和明、李为公等在四师乃至伊犁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业余歌手。
一个两万来人的团场能涌现出这样多的音乐人才,不要说是在四师,即使在全兵团,在全新疆都是罕见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的眼前出现了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吴祖强先生的题词“草原之夜,歌舞之乡”;出现了田歌老师的题词“草原之夜的故乡”。我在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艺术,地灵人杰,可克达拉成为“歌舞之乡”、成为“草原之夜的故乡”绝非偶然。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第十四师第四十团进驻的那天起,这里就开始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艺术。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自然条件,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屯垦戍边事业,使这片土壤生长出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她是混血的,她是复合的,她是多彩的。
从克里木身上,从田歌身上,从已走出可克达拉和仍在可克达拉这片热土上生活的众多“音乐细胞”们身上,我们强烈感受到一种交流,一种融合,那是五十六朵中华之花在一起盛开的美景,那是五十六种美酒调出鸡尾酒的滋味,那是五十六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时的交响。
造物主选择可克达拉,造物主青睐可克达拉,可克达拉是造物主的宠儿。可克达拉是兵团的缩影,可克达拉是新疆的缩影,播下多彩文化的种子,收获的必然是“千里雪消融”,“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成就可克达拉人,可克达拉人建设可克达拉,“东方小夜曲”永远是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幸福生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