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 遇见花开——赵旭风散文集《且听风吟》读后
发布:2023-07-07 来源: 作者:程相申 编审:文联 浏览量:1825 操作>>
且听风吟 遇见花开——赵旭风散文集《且听风吟》读后
程相申
真实、质朴、鲜活、动人,流水一样的自由与灵性,人与万物折射出的光芒,一朵一朵盛开着的思想花语,方向感极强的安宁叙述,从灵魂深处使命般演绎出的质感,此起彼伏的善良的纯粹的吟诵……
读完赵旭风散文集清样《且听风吟》,就生出了以上直观感受。
此时寒露已过,透过窗户,秋天的风从远处可眺望到的伊犁河上吹来,泥土气息扑面。在这时间的刻度中阅读,验证和确认作者在真实的生活中游弋、期待和依赖,也将我带入了作家深层次的写作体验,比如《乡愁·浇汤烙面》:“你的口味,爱你的人才会知道。第一次回老家,八月份的西安热得像一个蒸笼,父母竟然给我做浇汤烙面欢迎我回家。看着他们挥汗如雨却笑容灿烂的样子,回家的幸福感伴随着在外的辛酸瞬间席卷而来,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外婆和舅母固执地为我做烙面吃。站在烟熏缭绕的厨房里,我一口气吃下好几碗。外公抽着烟袋,外婆佝偻在锅台旁……老人满目疼爱和幸福地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内心愧疚不已。”
“一个成年男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想起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些温情的记忆,刹那间,勾起我对村庄、对故乡因贫乏的物质条件和农民日常劳作的回忆。过于熟悉的农村日常生活,因亲身体验过,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敏感。
赵旭风生长于关中地区,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到新疆创业,并在新疆兵团扎下根,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而我当年是从河南农村当兵到新疆,复员后留在兵团工作至今,经历大致相同。他的故乡陕西咸阳与我的家乡河南南阳,相距不过五百公里,我们有着经历和命运相近的村庄,包括两地之间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个游子对故乡那份割舍不下的深深眷恋和牵挂。他在《母亲·树》一文里寻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理解,白描式的叙述手法,其语义效果占据着现实的安慰和柔软的内心,看似对自然物象的描写,从物到人、从人到物的表达与递进层次,在自然的安慰中提供寓示与观照。
《乡愁·棍棍面》《萝卜·乡愁》《回家过年是我的奢侈》《麦客往事》等等,这些作品浓缩了作家对故乡和亲人的挚爱与了解。朴素的感情里流淌着对家乡跨越时空的感知和挽留,是此生割舍不下的牵挂。也正因如此,作者常常“痛哭”、常常“满眼泪花”。这些纯粹的感情是作者最敏感的情感寄托,也是作者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朴实而又极富感染力。
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场域。这个生命的初始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给予人情感上的牵挂和安慰,它其实更是我们判断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这些生活中的人的日常性,有趣的烟火气,来自于生活本身而又独具我见,只有把生活的真实,植入情感的真挚,才能写出日常生活的质感。赵旭风在行文中,无论记叙、抒情、议论,无一不是在朴素平实中洗尽铅华之语,达到了和读者的情感共振、心灵共鸣,实属有情之人写下的有情之文。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前端第一部分属于“乡愁”类:从饮食到风俗到一个人物、一处景观、一个事件,这是他的根脉所系,包含了对故土的眷恋和感慨,对时间流逝中的回返与寻找,依赖而又迷醉其间;第二部分属于“生活”类的温情与感悟:从娶妻生子、买车买房、家庭琐事写起,朴素可感的回味和欢喜,体贴而又敏锐,是作者五彩缤纷的生活之旅;第三部分属于“社会”这个小范畴内的责任和感动:叙述曾经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工作以及工作之余收获的宽容和期待,沉思之珍视之。
当我读到《母亲来了伊犁》《没有走远的记忆》《石痛》《妻子出差的日子》等一系列篇章的时候,其中家庭生活的琐事,衣食住行中的酸甜苦辣,生活其中的哪一个人不是在五味杂陈中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幸福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幸福往往与你收入和身份没有太大关系。”(《感受幸福》)
“当孩子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个世界时,母亲的反应却让我不知所措,她毅然撇下体弱多病的父亲,不顾我们的再三劝阻,大包小包,风风火火来到了伊犁。”
“母爱对人性的震撼和抚慰,是世界上任何精神和物质所不能替代的。”(《母亲来了伊犁》)
这些坦然自若的行文风格,成就了作者散文特有的气质,这些真性情的表达品质,通透中得到彻底释放,这些人生珍藏的高贵品质,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触动每一个阅读者的神经。是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活得物质一些,活得现实一些,只有让生命处于快乐和满足的状态,才能用心去经营家庭与工作。
文章叙述准确,画面感极强,虚实结合,议论得当,逻辑明晰,不堆砌词语,唯注重对真实的刻画,包括行文时的修辞、结构和对细节的生动描绘,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呕心沥血经营文字,生活的源泉使其表达简洁而又自然,恰如其分。他把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朴实而又自然的表达之中,让人身临其境而又感到惊喜。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说:“作者不含着泪写,读者就不会含着泪读。写的人既然没有惊喜,读人的也绝不会觉得有趣。”可贵的是,作者的本性决定了他的文本素朴而又感性,读后让人感受到其沉甸甸的精神力量。
作者在《友谊源远流长》《一次艰难的心理辅导》《没有走远的记忆》《温暖的记忆》《师爱如歌暖边疆》《岁月干杯》等文章中,以一个作家的感性、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围绕人生况味生发的抒情,连缀起作者的生活轨迹,是记录,又是一种对现实的关注探寻,这些题材囊括了援疆、教书育人、友谊等,从个人体验中获得信仰,从现实之真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始至终都有一缕光在引向彼岸。
比如《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一文:“2019年8月,由镇江市援建的可克达拉市金山试验学校即将开学。当组织选定常建军为学校首任校长时,时任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常建军二话没说,即刻起程,带领10人援疆团队,奔赴受援地。”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常建军已连续两次主动延长‘援期’,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读后更是思绪万千。本人在组织部工作其间,适逢江苏镇江第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兵团第四师,作为援疆干部的“娘家”,组织部门与援疆干部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友谊,期间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边疆这片热土,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从不退缩,无怨无悔。
作品叙述的援疆题材仅限于作者工作的教育这一专业领域,对于援疆这个群体来说,起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对这个群体的歌唱,从一个见证者的眼里就有了另外一种象征意义。
赵旭风是教育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他与这些援疆教师同工作同生活同学习同进步,因此就有了一系列的援疆题材作品问世,其发自肺腑的赞美充满了真实的友谊与感动。
他在《温暖的记忆》中写道:“一则关于兵团四师原师长、师市关工委主任谢睦森逝世的讣告,让我从沙发上弹跳起来,手中的茶盏也落在了地板上,碎了一地。”
“终生奉献军垦业,垂老犹唱讲台歌”。
“在他退休后24年,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基层、学校、部队和乡村宣讲爱国主义和兵团精神近300余场,听众6万余人次,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播种机,将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播撒进军垦后代、部队官兵和青少年心田。”
文中的主角老师长谢睦森,亦是我非常尊敬和熟悉的一位老领导,我和作者一样,多次聆听他的教诲,主持他到团场的宣讲,他身上折射出老一代军垦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大爱和大德。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兵团人最珍贵的传家宝。作者从八百里秦川来到塞外江南伊犁,从走进到追随,这个群体和这块土地让他爱得如此情深,是他自己体验之后,获得的温暖与震撼,他用文字回馈,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渗入了兵团的血脉、精髓和灵气,他直观地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兵团,并且让兵团成为常识,这是每一个兵团人的渴望。
读完《且听风吟》,聆听这些日常生活的“喧嚣”之事,故乡与异乡的关系,是赵旭风寻找命运变迁和精神安放之地的兼容,稍纵即逝的岁月唯有留下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他在捡拾时光碎片的过程中,虽历经风风雨雨,仍然不停地在探寻生活的乐趣与真谛。他在前行路上思考,始终遵循散文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的原则,情绪表达得细腻而又感人。在书写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忠于内心,重细节,不哗众取宠,以敏锐的洞察力,直面真实的自己,文字层次丰富又意境深远。作者避开宏大叙事,专注于故乡的山水、塞外的生活、路上遇见的人和事。内容看似普通,其实每一篇都是这个时代厚重的一角。生命的形态因切入点的不同,使得在书写现实中更具张力,平和中更见人文情怀,把当下的体察与思考,把感念从心上流到纸上,一切的记忆都烙印在文字中,留下珍贵的生命体验。
山水相逢,看风景的路上依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有无畏的憧憬和使命,胸怀赏花之心,每天都是看花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