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风月动人照柳永
发布:2023-03-30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徐春芳  编审: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浏览量:2871 

◎徐春芳

在古典诗词史上,柳永是一个大才子,是一个风流人物,也是一个改变了宋词走向的牛人。

我对柳永最早的印象,是初中时看冯梦龙编的小说《喻世明言》里面有《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故事。当时的感觉是柳永风流韵事多,但身世凄惨,死后无钱下葬,靠生前在青楼结识的那些红粉知己集资建坟,还形成了清明踏青“吊柳七”的风俗。

当然,这是小说家言。柳永其实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做过副部级干部,两个哥哥都是官场中人,他自己也担任过几任地方官。并且,宋朝对官员,实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只要做官,小日子都是过得蛮舒服的,娶个三妻四妾也不成问题。这样的世家,是不会穷得无钱安葬的。

但历史上很多文人与歌女关系密切,这是不争的事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自己就养了樊素、小蛮等歌女,留下了“樊素樱桃口,杨柳小蛮腰”这样香艳的句子;也有歌女因为会唱他的《长恨歌》,而身价大增。白居易的朋友元稹,和歌姬才女薛涛,关系也是不明不白。宋朝词人晏几道,很多绝妙好词都是写给歌女莲、鸿、蘋、云的。美好的词语,美丽的容颜,美艳的故事,就这样完美的相遇,成为文人的明月与相思、心痛与怀念、追忆与惆怅,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柳永也是这样,身边围着不少莺莺燕燕,如虫娘、心娘、英英、瑶卿等。那些歌女,只要得到柳永的青睐,就艳名远播,身价高涨。柳永和这些歌伎酒女,或追欢买笑,或风月夜间,或低帷昵枕,或深情绵邈,或逢场作戏,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词句,其中最有名的词,便是收入中学课本的《雨霖铃》。

当然,柳永和这些歌伎酒女混多了,也赢得了浪子的声名,让他在仕途上处处碰壁。宋朝的官场最有意思,混得好的都是一帮自以为三观正确、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方面是在当时士大夫的宴会上,有专门的官妓相陪,唱歌劝酒,谑浪狎昵,无所不及,却不许私侍寝席;另一方面却是规则下面风流韵事不断,很多官员都和那些官妓留下了艳事余韵。如欧阳修在参加一次宴会时,因和歌女幽会迟到,主请者罚他写了首《临江仙》词就算了事,还成了词坛佳话。

柳永因写艳词被贴上了眠花宿柳、放浪不羁的标签,从此人生处处不顺。一次科考失利后,柳永自觉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就填了一首《鹤冲天》词。全词如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的词,相当于现在的口语诗和流行歌曲,老百姓看得懂,且喜欢看,并学着唱。当年柳永的词流传很广,连辽国、西夏这些地方都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词被哼唱。这首《鹤冲天》词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自然就不高兴了。历代统治者为了治理天下,都是倡导孔孟之道。哪怕他们心里有再多的男盗女娼,嘴上说的都是仁义道德,毕竟要政治正确嘛。后来,宋仁宗看到拟录取的进士里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还说了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本名叫柳三变,他的名字进了科考黑名单,后来只能改名柳永,五十岁时才如愿以偿中了进士。

同样作词,就像我们现在看不起那些垃圾派梨花体下半身诗歌,觉得那些诗写得低俗媚俗一样。当年很多词人也看不起柳永写的词,觉得描写太LOW了,用的都是口语、俗语。柳永仕途坎坷,觉得当时的宰相晏殊和自己一样爱写词,就跑去找他,想晏殊拉他一把。不料到了晏殊府上,晏殊问柳永,“听说你喜欢写词?”柳永回答说,“我和相公一样喜欢写词”。晏殊一听就不高兴了,“我虽然写词,但绝对不会写‘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俗气的句子”。柳永听了,知道自己的官途黄了,只能悻悻而退。晏殊瞧不起柳永,其实是看不起那些平民化、大众化的词。晏殊的词雅,柳永的词俗,他们不是同道中人。写作的口味不一样,让两个大词人的交集留下了万千遗憾。

不得不说,柳永词的好处有四:一是变小令为长调,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拓展了词的空间。在柳永之前,词人都习惯性的写小令,李煜、韦庄如此,晏殊、欧阳修亦如此。柳永用长调,让词可以铺叙,可以一咏三叹,回旋空间变大了。二是在抒情里增添了述事和情节,让人在细节里品味情怀。如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通过雨中长亭对饮、兰舟催发、执手泪眼凝噎、酒醒杨柳岸、只见晓风残月等系列送别及别后场景描写,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让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三是柳永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家,让文人词走向民间,让下里巴人都能欣赏。四是柳永有全力作词的自觉。在科考磳磴之际,柳永自嘲奉旨填词,不像其他词人,视词为诗余。

不管晏殊他们如何看不起柳永,其实每个诗人心里都有一个“柳七”。号称豪放派开山祖师的苏轼,一辈子都是拿自己的词和柳永角力。坡公曾经问朋友,“我词何如柳七”?那个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能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听后,东坡为之绝倒。

那些风月故事,那些风华词章,那些风云人物,在历史里摇晃着多彩的风姿,让我咀嚼着柳永这个名字。在这个名字里,留着红袖和词语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