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寻找心里有光的人
——散文集《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读后
发布:2023-03-04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段景  编审: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浏览量:244 

◎段景

赵勤的散文集《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里,讲述了关于18位手艺人情感、生活、命运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不是虚构的,是具体而又生动地发生在那一片土地上的真实历程,是属于那些人物的有欢笑、有泪水的一段生命历程,也因为这份真实,具备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赵勤从人文关怀和手艺传承出发,带我们走进了手艺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平常,平常到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珍贵,珍贵到这些手艺人身上保存着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流淌着朴素温暖的光。

在赵勤笔下,这些手艺人有制刀匠、鞋匠、泥瓦匠、小银匠、皮匠、油漆匠,有做豆腐的,也有美甲师、制琴师、歌手、酿酒师。他们的手艺涉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他们是这人世间有手艺的人。看到这些真实的故事,旁观者感到触动的,是他们在专注手艺时身心合一的状态。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经过手艺人和岁月的打磨,他们赋予劳作成果一种特殊的品质,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中,恰巧缺少了这样一种静心笃定的态度。

《伴随一生的竹篾条》中,编竹器的老人从重庆大足迁居东莞20多年,她无儿无女,陪伴她一生的就是编竹器的手艺。在她居住的小院里,竹篮、竹筐等各类编织好的竹器,被一层层码放整齐。小院的作坊里,竹篾、竹片和加工竹子的各类器械,被放在各自合适的位置上。老人在编织竹器的时候,安静从容。她编好的竹筐、竹盖都扣得严丝合缝,她不用尺子去量具体的尺寸,全靠手上的感觉。在作坊里干活,所有的东西都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她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她在编织竹器的同时,也在编织着她的生活。

《奢华的技艺,骄傲地编织》中,赵勤的笔触转移到新疆草原牧场上,阿黑拉什编织的“琼木其”、挂毯、地毯、绑东西的绳索,装碗、麦子、面粉、干肉、零碎东西的口袋,乃至马肚子上的马达子等等。她一件件编织着,一件件完成着。她在编织这些物件时,就好像坐在云端,有一点神秘而神圣的味道。

《你懂那双布鞋吗?》里的主角侗妹,是个新疆姑娘,母亲是贵州人,和她父亲一起在乌鲁木齐市生活多年。母亲生侗妹的时候难产死了。侗妹被外公外婆养大,后来又跟着堂姐来到珠海讨生活。手巧的侗妹有做布鞋的好手艺,她纳鞋底的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她靠着做鞋的手艺,开了工作室。侗妹的生意好了起来,专职在出租屋里做起了鞋子。后来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在租住的院子里找了几个在家带孩子的大婶,让她们帮忙做鞋底的背壳。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通过网上订单,侗妹的生意好起来了。

赵勤并不是很在意这些手艺人技法如何娴熟,做出的物件如何精美,她想探寻的是这些手艺人隐藏的情感和命运。

赵勤以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这些手艺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点滴,她将这些遗落在大地上好看的珠子,用她的文字小心翼翼地缝纫起来。那些手艺人的生活、思想的碎片,被写作者当作珠贝捡拾起来,聚沙成塔,凝结成力量。那些手艺在岁月的打磨中,越发光亮;而依赖手艺生活的手艺人,他们和自己擅长的手艺融为一体,变成了心里有光的人。

工业文明的发展,会让一些手艺人生产的产品失去市场,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手艺人的手工产品,和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也会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就像人生起落,我们无能为力。那些附着生命力的手工作品是原生态的,带着手艺人的生命气息和温度。这是古典和现代生活交融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停驻下来倾听并深刻地反思。赵勤为了真实地还原这些手艺人的生活走近他们,以他们的视角关注他们,以平等包容的视角看待手艺人和他们的生活。

在城市里,烟火的生活之间,打铁、补鞋、酿酒、裁缝、绣花、做豆腐……一个个这样的手艺人,恬淡地生活在他们的方寸世界里,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最美好的事情上。赵勤的笔在不断地关注和描写着各色各样的手艺人,看他们如何面对自我、探索自我,如何寻找到他们在情感和人生认知的边界点。这些手艺人的手艺在历史的尘烟中也会逐渐退场,赵勤有幸成为这些手艺人的聆听者和见证人。犹如大地上的岁月遗珠,赵勤用她的笔将这些美好的珠子串联起来,用文字记录和还原他们的真实生活。这本书是有关18位手艺人思想情感的文字记录,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