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华
何处望伊犁?满眼风光望河楼。
海岸,河边,湖畔,自然是欣赏美景的好去处。好去处总得有些亭台楼阁什么的,可以小憩,可以品茗,可以畅饮,可以赋诗,可以谈古论今,可以登高望远,“极目楚天舒”。
我去过浙江温州的洞头岛,这里是当年家喻户晓的“海岛女民兵”诞生地,有一座著名的望海楼。
我去过四川成都的望江公园,这里有一座著名的望江亭,千百年来,“花重锦官城”的文人骚客全部与此有缘。
我去过位于扬子江边的江苏镇江北固山,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北固楼,毛泽东主席坐在飞机上都忍不住“背负青天朝下看”,把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默写一遍。
我还去过长江边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有水,必有楼。有名水,必有名楼。
在伊犁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伊犁河北岸,现今可克达拉市区域内,曾有一座辉煌灿烂的人文景观——望河楼。
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起,这片土地与中原腹地的联系就愈来愈紧密。
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在伊犁地区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地,相继修建惠远城、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宁远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塔勒奇城,史称“伊犁九城”。
惠远城是伊犁将军驻地,是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内除设立将军、大臣等各级官署衙门外,坛庙寺院文化建筑林立,如喇嘛庙(普华寺)、关帝庙、清真寺、万寿宫、八蜡庙、刘猛将军庙、火神庙、老君庙、社稷坛、先农坛、文昌宫、魁星阁、节孝祠等,市井繁荣,人丁兴旺。
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任伊犁将军伊勒图命惠远城满营协领格琫额负责修建望河楼和龙王庙。
当年,伊犁河可以通航,每年夏秋丰水期间,几乎每天都有十余艘木船将上游宁远粮库的粮食运往惠远。
望河楼耸立河岸,可“洞厂以观河道”。伊勒图在望河楼上题联,“源溯流沙气润万家烟井,泽通星宿波恬百里帆樯。”横额是“泽被伊江”。伊勒图还为望河楼题匾“鉴远”,于是望河楼又称鉴远楼。
望河楼是由伊犁的满族官员权贵,沿袭中原内地临河近水建楼这一中华文化传统修建的一座景观建筑,这在当时的西域前所未有。
望河楼屹立高岸,俯瞰伊犁河,登楼远眺,景物尽收。著名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写道,望河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榼茶枪,赋诗遣梦,苍茫独立,兴往悲来。”
几十年间,惠远城内的达官显宦,骚人戍客,如洪亮吉、杨廷理等,无不以登楼望远、诗酒风流为时尚,留下了许多华章佳句。
这其中伊犁维吾尔族塔兰奇徭歌《望河楼》的流传并佚名近200年令人瞩目。直到2005年,这首徭歌的歌名《望河楼》,才为乌孜别克族音乐工作者麦斯武德·哈里提撰文初步解读,并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这首徭歌歌名最初被译为《往后流》,麦斯武德·哈里提根据自己多年资料收集整理和田野调查,确定徭歌名即清代伊犁惠远望河楼之地名,是当年塔兰奇人在惠远城南伊犁河修堤筑坝防洪时,将近旁的标志性建筑物望河楼,作为徭歌的歌名。
经历奇特的维吾尔族塔兰奇歌谣《望河楼》被写进了中国音乐发展史,写进了新疆的音乐教材。
塔兰奇徭歌以汉语“望河楼”冠名,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伊犁维吾尔族、汉族人民频繁亲密生活交往的结晶,在语言文化环境上趋同接近,相互借词,维汉语合璧,是文化相互融合的标志。
1833年,伊犁河发洪水,望河楼倒塌入河,在伊犁河畔屹立了整整58年。伊犁望河楼存在的半个多世纪,是伊犁区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多民族聚居社会基本定型的时期。
伊犁文史学者李耕耘对伊犁望河楼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望河楼只是一个通称,无论是伊勒图建的鉴远楼,还是后来建的魁星楼,当时都称之为望河楼,林则徐流放伊犁时,又称伊江帅府有望河楼。
吴华峰先生则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上发表论文《清代伊犁望河楼及望河楼诗歌续论》,认为望河楼几毁几建,最后彻底毁于同治年代的动乱。
伊犁著名学者赖洪波长期关注望河楼,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
2019年1月,我作为可克达拉市政协常务委员,在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得到师市高度重视。时任师市党委书记丁憬当面向我详细了解望河楼的有关情况,时任可克达拉市副市长朱佳多次向我借阅相关资料。一座颇具特色的仿古建筑望河亭很快矗立在了伊犁河畔,位于可克达拉大桥东侧,被随之而来的望河亭公园簇拥着,成为这座崭新边城一处标志性文化景观。
一座命名为望河楼宾馆的生态园林式建筑也正在附近拔地而起。望河,已成为可克达拉市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江苏镇江北固楼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千古名篇而增姿,镇江对口支援的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望河楼,也必将在新时代诞生新的诗篇,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