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读诗深恋玉谿生
发布:2023-02-23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徐春芳  编审: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浏览量:1055 

◎徐春芳

在古代诗人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他用朦胧婉曲的诗风、瑰艳多义的词句、迷离恍惚的情境、真挚缠绵的情感,打通了传统与现代,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天地。可以说,他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也是中国传统诗人里最自具面目、最有创造力的诗人。他的诗,不同于李白的感慨歌啸、酒香扑鼻,不同于杜甫的沉郁悲凉、花鸟惊心。他的诗,是用一颗颗词语的璀璨星辰,串起心灵百般惆怅千般缱绻万般感触的珠链,让读者在那些珠圆玉润的意象里漫步,如徜徉在芳林的似锦繁花里,在唯美的享受里慢慢地沉沦而不自觉。

从年少起,我便沉迷于义山诗。我少时家贫,无钱买书,看的课外书基本靠借。读书和谈恋爱一样,最重在初见。少年时所读的书,对人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在中学时,读得最早最多的两本书就是《李商隐诗选》和《唐诗选》。当时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家里条件比较好,哥哥在上大学,家里课外书比较多。她经常带书到班级里去,她带的书基本上都被我借着看了。我记得那本《李商隐诗选》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封面装帧比较简洁典雅,里面还是繁体字。诗读着半懂不懂的,只是觉得写得太美了,我就用平时写作业的本子把李商隐的诗一首首抄了下来,时常品读。对李商隐诗歌从此就情根深种了。

后来上了安徽师大,才知道编这本诗选的就是师大刘学锴、余恕诚两位老师,我大学时比较喜欢翘课,但余恕诚老师的唐诗风貌课我一节不漏地听了,这也是我和唐诗的一种缘分。如今余恕诚老师已辞世多年,看着我书房里他签名题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等著作,怀想他当年的音容笑貌,有斯人还在身畔之感。幸好刘学锴老师还健在,最近又读到了他煌煌十卷本的《唐诗选注评鉴》。两位先生的研究,让我和李商隐的距离更近了。毕竟李商隐的诗歌好看不好懂,古代就有很多诗人抱怨看不懂李商隐的诗,所以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作为官员,李商隐是一个人生失败者。他“虚负凌云万丈才”,在牛李党争里进退失据,到处依人做幕僚,“一生襟抱未曾开”。他只有写作,借文字逃避政治上的风刀霜剑,借文字浇心中块垒,借文字构建心灵的锦绣山河。那些清词丽句,是他人生的安慰,是他的沉醉和酒杯,是他美梦垂下的珠帘,是他孤独里照亮心灵世界的青灯。他是失败者,但中国诗歌却成了大赢家,赢得了世界和万世千秋的鲜花和掌声。

他的好,在于那些无题诗最个性最现代最朦胧的表达。正如王蒙所说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李商隐的诗里,好像什么都有。李商隐在千年前就直通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自然让人看起来觉得突兀,导致有人认为他的诗晦涩朦胧。其实只不过他善于用曲笔和隐喻,他习惯用典故和生活片段来写怀寄托。如对怀才不遇的感慨,他不直说,而是通过一个绝世美女的成长过程,描写他“十五泣春风”的壮志难酬。先写那个美少女,八岁就爱臭美,会偷偷照镜子,画长眉;十岁去郊外踏青,就会穿自己设计的时尚衣服;十二岁会弹筝,才艺无双;这样的绝代佳人,结果落到“背面秋千下”的下场。他不是像李白那样直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是慢慢地铺陈铺垫,曲折地展示了他自己才华盖世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是李商隐诗歌的美,婉曲的美,朦胧的美,令人迷醉的美。

他的好,在于那些咏史诗善于放大或摆布那些历史或生活里的细节,让人体会到不同的感觉。如《北齐二首》里,讽刺北齐后主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荒唐行径,通过“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和“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这两个细节,把军情紧急而皇帝依旧醉卧美人怀,导致国破家亡的伤心史,精致而惊心动魄地展现。后来,张学良的军队在日本侵华时一枪不放,博得“不抵抗将军”的称号。著名文人马君武模仿李商隐的笔墨,写下了“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和“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的诗句,也算是李商隐在后世得到的最佳褒奖了。

他的好,在于爱情诗的缠绵悱恻、真切动人。李商隐很多无题诗是爱情诗,或者以爱情诗的面貌表现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难以实现的痛苦。写爱情,有追忆有惘然,有无端歌哭无端笑,有春蚕到死的执着,有共话巴山夜雨的温情,有“万里西风夜正长”的刺骨相思。据刘学锴先生考证,李商隐在婚前已闻妻子王氏美名,并且颇有渴慕追求;他们的婚姻,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正如李商隐诗歌里所言,“相思树上合欢枝”。所以李商隐在妻子王氏婚前到死后,写了不少忆内诗和悼亡诗。可以说,李商隐的人生,成也爱妻,败也爱妻。他的妻子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儿,本来李商隐受到老师令狐楚的栽培,结果令狐楚死后不久,他成为王茂元的乘龙快婿。当时唐朝政治上牛李党争厉害,令狐楚属于牛党,而王茂元算是李党。不同阵营的争斗,导致李商隐被人认为“诡薄无行”,不受重用,只能用诗句寄托身世感慨,伤心人别有怀抱了。

李商隐诗歌里的哀婉凄艳之美,确实动人心魄。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写的是错过的爱情,你在楼上我在街上,被细雨隔开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我只能把你留在身后,一个人独自离开;因为错过,是世间最美好的注解,解释人生无限恨。

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他善于把握伤春伤别的文心,写下内心消磨不尽的万古愁情。李商隐在写给杜牧的诗里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何尝他不是给自己的寂寞和孤单画像。文人多寂寞,文人多不得志,文人多在自己的小径里独自徘徊,采撷生命枝条上开出的花团锦簇。

很多人喜欢把古诗和新诗对立起来,要么觉得新诗不如古诗,要不觉得古诗是应该泼掉的污水。其实,没有古何来的今?没有前人的艰辛探索哪有今天文苑的百花满园?我们新诗的起步,也借鉴了不少古诗的传统意境。如著名“雨巷”诗人戴望舒,他的名篇《雨巷》里的名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意象来源于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也来源于南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古典意象,穿越千年时光,还在影响着中国的诗美。戴望舒在劝告现代诗人林庚不要写格律体新诗时,还曾把李商隐诗歌翻译成现代新诗。可见,新诗古诗之间并非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

我们不要觉得新诗完全得力于西方的现代诗。其实,当年美国大诗人庞德就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发动了泽被后世的意象派诗歌运动。意象派诗歌的一度流行,也说明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足以影响西方的艺术思潮,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看轻了自己民族的宝贵财富。

李义山的诗,让同为诗人的我觉得羞愧!这么灿烂炫目的珍宝,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我却未能真正消化吸收,未能运用并写出新时代的更加完美的表达,实在是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