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华
时常有一些文学爱好者让我帮助改稿,我会让他们多读书,范文都在那里,好作品多得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作品就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尤其是精读优秀作品,是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不由得想起苏东坡。东坡先生才高八斗,文思泉涌,行云流水,提笔成文,挥笔成章。要是以为他随意,他率性,倒也不尽然。到了晚年,他能把自己年轻时创作的诗文一字不错默写下来,真是了不起!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作品的喜爱,下的功夫之深。用这样的心劲去创作,哪能不诞生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他之所以“才高八斗”,关键是“学富五车”,非学无以广才。他的诗文,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化为己用,天衣无缝,不露痕迹。无一处无来历,或从大自然中来,或从读过的书中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东坡文集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情感全书,精神全书。他的诗文是对北宋以前中国文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提炼,高度加工,他站在了在这之前所有巨人的肩膀上。
我对苏东坡诗文的理解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一步步加深的。东坡诗文博大精深,在随心所欲、潇洒自如、从容不迫、诙谐幽默的背后,是巨量的阅读、渊博的学识、深刻的人生体验、悲悯的人文情怀在支撑。随便是他哪一首诗词,你都能读到《诗经》,读到楚辞,读到汉乐府民歌;随便是他哪一篇文章,你都能读到孔孟老庄,读到四书五经,读到《史记》,读到韩愈柳宗元,读到欧阳修。几十年功名尘与土,大半个中国云和月,都云集在他的诗文里,都浓缩在他的诗文里,都熔铸在他的诗文里。苏东坡走到哪里哪里热,照到哪里哪里亮,做官有政声,为民有民心,撰文有文名。只有林语堂这样的读者,才能真正读懂读深读透东坡先生的诗文。不过,读不大懂也有读不大懂的乐趣,读不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能读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行。苏东坡诗文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接人气,自然知音万万千。
写文章写到东坡先生这个火候,是到极致了。这样的诗文,自然能记住,能背诵,能默写。自己是自己文章最好的读者,自己的文章首先要自己喜欢,别人才能喜欢。
优秀的作者,一定是优秀的读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喜欢读自己的文章,首先自己的文章得有货,得有大量的库存,得不断有活水补充,自己得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无比丰富的人。自己爱不释手自己的文章,别人也能从中感到愉悦,吸收营养,自然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