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用真情书写诗意新疆——读钱龙宁诗集《我想问问天上鸟》
发布:2022-12-10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36 

周维强

读完诗集《我想问问天上鸟》,闭上眼,都能想象出一个诗人行走的背影,从安徽枞阳到新疆乌鲁木齐再到且末、和田、托克逊,诗人孤独地行走,沉静地思考。他的那些复杂的情感,真实的想法,透过或浪漫或唯美或真切的诗句表现出来。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有心的读者一阅,定会和文字产生心灵相通的感觉。我想,这就是钱龙宁的诗歌能够打动人心的精彩之处,对于故乡,他是赤诚的。而面对他工作的地方,他的第二故乡新疆,同样用真心去融入。

218页的诗集,不算太厚,也不算太薄,捧在手上,沉甸甸的。从第一辑“故乡的记忆”开始阅读,到第二辑“爱上一个地方”做短暂的阅读停留,稍事休憩,然后继续往下读,第三辑“神仙向往的地方”把新疆的自然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第四辑“这般风景”和第五辑“行走天地间”的诗歌读完,自会有别开洞天的感觉。没有晦涩之词,亦没有故弄玄虚之作,读钱龙宁的诗,就像和一个知心好友聊天。听他静静诉说就是了。我想,这就是诗歌本来的模样,有音乐的美感,有节奏的韵律感,有形象的画面感。

回到诗集的文本中。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村子里的老井》,诗分五小节,前面三小节诗人写道:“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我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泉水村/看看亲人,也顺便看看你//青苔满壁,水草满井/多像我这张沧桑的脸/伏下身子,像儿时那样/在井口蹲下喝口水……”“老井”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成了“故乡”和“村庄”的影像寄托。

类似《村子里的老井》这样的诗作,在诗集《我想问问天上鸟》中,还有很多。看得出来,钱龙宁在认真而用心地打捞记忆的碎片,捡拾那些刻骨铭心的细节,然后,让它们变成诗歌。像《母亲的相片》,记叙了2009年的夏天,在母亲耕种的花生地,诗人给母亲拍了一张照片,“如今/花生地里的母亲/已定格成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诗人“每天端详着它”,感慨“叫我怎能不想起慈母/想起故乡/想起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眼里早已涌出了泪。有的时候,我们为一首诗喝彩,被一首诗打动,就在于那几句直扎人心的诗句,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故乡,写的是自己的情感,但不知怎么的,这份情感就有了神奇的力量,能够在人与人的心尖荡漾,就有了普世的观念和情感,继而产生普世的价值。

诗歌的真情最能勾起读者心底的柔软阅读体验。像《父亲的老屋》,诗人用画笔一般的描摹,让“泥巴墙的青瓦房”闪现在我们的眼前,“父亲在山上长眠/老屋在夜里哭泣/锅灶还在,柴火还在/只是不见了炊烟/青苔爬满台阶/淹没了父亲深深浅浅的脚印/墙上挂着的烟斗/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我感觉钱龙宁就是一个乡村画匠,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把逝去的乡村生活用画笔画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朴素而真切的乡村生活。

当诗人离开故乡,考上大学来到新疆,工作在新疆后,新疆就成了诗人的第二故乡。正如诗集的副标题一样,诗人“爱上一个地方”是随缘的事。在“神仙向往的地方”,诗人放飞着思绪,感受着和自己前半生迥然不同的异域生活。《莲花馕》《杏花之约》《杏花啊,杏花》《鱼儿沟漫步》《阿乐惠的风》等都是在这种融入新疆生活后的感怀之作。诗人在新疆的生活,并没有以一个旅人的姿态,流于生活的浮面,而是像大树扎根的方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新疆。在祖国的边陲,诗人用感恩的方式生活着,将这份难得的人生体验,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白杨河大桥》,诗人起笔就是“你是遗落在白杨河上的彩虹/一端连着喧哗/一端连着安宁”,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定是日日经过白杨河大桥后的深思之意。我读诗人书写新疆的诗作,除了一部分是猎奇的心思之外,再就是读诗人展现诗思的另外的精彩光芒。诗歌的技巧存在于技巧之中,真情是最大的技巧。钱龙宁写新疆题材的诗歌会如此深情而感人,其根源也许在于情感源头的纯粹。正是其对故乡的那份炙热的情感回望,从而让他的心绪变得宁静,在写此类诗歌时,保持了一如既往地专注,写出来的诗句,和天山雪水的纯度达到了情感上的对应。

诗歌写作是一个持续化的过程,是一直在路上的过程。捡拾生活碎片的同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抒情风格,继而歌吟自己的声音,异常重要。我想,诗人做好了再次出发的准备,就像他在组诗《火焰山下》写的那样:“哪儿也不去/就留在这里/哪怕当一个农夫也好”,坚持着,继续下去,生活下去,再次出发,让诗歌发出独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