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秋风吹过
发布:2022-11-17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1704 

◎石桂霞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每到秋天,风一阵一阵吹,忽大忽小,忽轻忽重,忽缓忽急,一阵一阵掠过耳畔。

吹就吹吧,它只是路过,不惊喜,不恼怒。只觉衣薄,又觉力单。风力是大是小,天气凉到什么程度,体外传递体内,难以避免和拒绝,如果让它入脑伤脑,入心伤心,就是自找罪受。大不了路遇熟人,寒暄几句天气和风力,只要风力在正常范围,不造成伤害,说了就过了,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小时候不听话或做错了事,父母总会义正辞严:“我给你说过的话,都当秋风过耳了吗?”或者表情严肃地训斥:“我的话对你来说就是耳旁风吗?”上学的时候,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如果谁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老师总会敲打着桌子,气愤地发泄:“我讲了半天是秋风过耳吗?”要么神情落寞,一边合上教材,一边自言自语:“我在台上叭叭叭,嘴都快磨破了,你们只当是耳旁风。”

那时候,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无非是他们讲的课或者反复强调的事,没被当一回事儿,或者说没被放在心上。当然,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只是他们,恨铁不成钢,一时失望,用来发泄一下。哪有比“秋风”重要的训诫,既不入我脑,也不入我心呢。

细细一想,这么具有诗意的句子啊,一定不是我的父亲或母亲首创,也不会是我的哪位老师这么富有哲思,发挥了一气呵成的最高水平,一生气,又一呵斥就能完成。但是,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常被用来教训自己的孩子、学生和下属的口头语,说明秋风一是不被看好,这么不受欢迎;二是秋风无用,可有可无,知则知,不知则不知,无关痛痒。

最经典的不过雷锋日记里的句子:“对待个人主义,我们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秋风过耳”是汉语成语,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不过是说富贵于自己,并不在意。但在现实中,常常作为一种贬义,恰如其分地用于比喻某人对某事的消极态度。耳朵,是组成身体各部位、各功能的一分子,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秋风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的万物生生灭灭,都有各自的规律和存在的意义。一年四季都是风,像春风、夏风、秋风、冬风,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旋风、龙卷风、飓风等等,只是季节不同、地域不同,风力才有别。它来就来了,去就去了,除过突发性的狂风,席卷滚滚尘沙,令人避之不及慌不择路,又迷失方向。一些破坏性的风级,为了减少损失,相关部门会提前预告和提醒,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因此,我有了这样的看法:风走直路,从不拐弯抹角,除了旋风、龙卷风、飓风。每当秋风吹来的时候,无论它徐徐,无论它狂飙,都是屡过耳门而不入。是耳门生来狭小,秋风长驱不能直入,就连侧身也难以委曲求全,还是我们的耳门天生难容秋风,不允许它有非分之想。总之,秋风视耳门如雷池,从未有过丝毫念想,也未曾发生过试探性的逾越行为。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风是看不见,摸不着,捉不住的。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不管是以什么来命名的风,只有我们的身体和耳朵无时无刻地感受着它的存在。小,则吹拂脸面;大,则有呼呼之声,有时狂风乱舞,没有秩序和方向,会阻碍行走。

秋风是自然形成的空气流动,对秋风有不同感受,就有不同的比喻,如:金风送爽、秋风萧萧、秋风瑟瑟、西风猎猎。自古有关秋风的诗句,多含凄凉无依之意,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徐惠《秋风函谷应诏》);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等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存状态,通过某种心理暗示,表达某种精神寄托。

还有“打秋风”一说,即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或赠与的一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的“打秋风”,名目不一,方式繁多。《红楼梦》第六回中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里的范进和张静斋去高要县城的行为,都是“打秋风”的行为。所以,秋风吹不尽,人间许多情。

吹不尽的秋风,成为抒发悲情苦难、思绪愁怨的最好题材,来表达内心深处的凄冷和苍凉:君不见,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君不见,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凡事总有轻重之分,好坏之别,是非曲直各有明鉴,如秋季之风,有强有弱,不得一概而论。恶之人言,嘲讽挖苦,权当秋风,不入于脑,不留于心,由它过耳,由它远去。

然“秋风过耳”,并不是无益于身心,无益于社会,消极情绪,纵然万不可取,而是因事而异,区别对待。毋庸置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若静坐常思,明辨是非,不容污物,洁身自好,善莫大焉。对于“秋风”一词,看清来历和目的,有害无益则过,有益无害则入,此秋风非彼秋风,这是耳朵必须保持的姿态。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心若无污,何处染尘?

世上看似哪几件事能跟自己有关呢,其实哪件事都与自己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关联:去留无意间,花开花落时。

其实,秋风也没啥不好,有心事,给秋风说,和给河水说是一样的。说出来的话,草木般萧瑟的情绪,秋风吹一吹就没了,人们都知道“往事随风”。

佛曰: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那么,让秋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