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申
真实、质朴、鲜活、动人——人与万物折射的光芒,盛开的思想花语,从灵魂深处演绎出的厚重质感,流水一样的自由与灵性……
读完赵旭风散文集《且听风吟》,就生出了以上读后的直观感受。
此时寒露已过,透过窗户眺望远处的伊犁河,秋天的风带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时间的刻度中阅读,验证和确认作者在真实的生活中游弋、期待和获取,将我带入作家深层次的写作体验,比如《乡愁·浇汤烙面》:
“你的口味,爱你的人才会知道。第一次回老家,8月的西安热得像一个蒸笼,父母竟然给我做浇汤烙面欢迎我回家。看着他们挥汗如雨却笑容灿烂的样子,回家的幸福感伴随着在外的辛酸瞬间席卷而来,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外婆和舅母固执地为我做烙面吃。站在烟熏缭绕的厨房里,我一口气吃下好几碗。外公抽着烟袋,外婆佝偻在锅台旁……老人满目疼爱,幸福地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内心愧疚不已。”
“一个成年男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些温情的记忆刹那间勾起我对村庄、对自己的故乡日常劳作的回忆。
赵旭风生长于关中地区,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到新疆创业,并在兵团扎下根,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而我当年是从河南农村当兵到新疆,复员后留在兵团工作至今。我们的经历大致相同,他的故乡陕西咸阳与我的家乡河南南阳,相距不过500公里,我们有着经历和命运相近的村庄,包括两地之间的饮食习惯以及作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那份割舍不下的眷恋和牵挂。
《乡愁·棍棍面》《萝卜·乡愁》《回家过年是我的奢侈》《麦客往事》等等,这些作品浓缩了作家对故乡和亲人的热爱。朴素的感情里流淌着对家乡跨越时空的感知,是此生舍不下的牵挂。为此,作者多处写到“痛哭”“满眼泪花”。这些纯粹的感情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朴实而又极富感染力。
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场域。这个生命的初始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给予人情感上的牵挂和安慰,它其实更是我们判断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这些有趣的烟火气,来自生活本身而又独具我见。赵旭风在行文中,无论记叙、抒情、议论,都在朴素平实中洗尽铅华,达到情感共振,引起读者共鸣,实属有情之人写下的有情之文。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前端属于第一部分“乡愁”类的,从饮食到风俗到一个人物、一处景观、一个事件,这是他的根脉所系,包含了对故土的眷恋和感慨;第二部分属于“生活”类的温情与感悟,从娶妻生子、买车买房、家庭琐事写起,有着朴素可感的回味和欢喜,这一部分是作者五彩缤纷的生活之旅;第三部分讲述责任和感动,叙述作者曾经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工作以及工作之余感受到的宽容和期待。
“幸福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幸福往往与你收入和身份没有太大关系。”(《感受幸福》)
“当孩子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个世界时,母亲的反应却让我不知所措,她毅然撇下体弱多病的父亲,不顾我们的再三劝阻,大包小包,风风火火来到了伊犁。”
“母爱对人性的震撼和抚慰,是世界上任何精神和物质所不能替代的。”(《母亲来了伊犁》)
这些坦然自若的行文、真性情的表达通透而生动,为作品塑造出独特的气质,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神经。
他把思想和感情融入朴实而又自然的表达之中,让人身临其境而又感到惊喜。就像诗人弗罗斯特所说:“作者不含着泪写,读者就不会含着泪读。写的人既然没有惊喜,读人的也绝不会觉得有趣。”
作者在《友谊源远流长》《一次艰难的心理辅导》《没有走远的记忆》《温暖的记忆》《师爱如歌暖边疆》《岁月干杯》等文章中,以一个作家的感性、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围绕人生况味生发的抒情,连缀起作者的生活轨迹,是记录,又是一种对现实的关注探寻。
比如《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一文中的场景:“2019年8月,由镇江市援建的可克达拉市金山试验学校即将开学。当组织选定常建军为学校首任校长时,时任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常建军二话没说,即刻起程,带领10人援疆团队,奔赴受援地。”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常建军已连续两次主动延长‘援期’,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读后更是思绪万千。本人在组织部工作期间,适逢江苏镇江第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四师,作为援疆干部的“娘家”,组织部门与援疆干部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友谊。其间,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边疆这片热土。
作为教育群体的一员,并且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他与这些援疆教师同工作、同生活、同学习、同进步,因此就有了一系列的援疆题材作品问世,其发自肺腑的赞美充满了真实的友谊与感动。
他在《温暖的记忆》中写道:“一则关于兵团四师原师长、师市关工委主任谢睦森逝世的讣告,让我从沙发上弹跳起来,手中的茶盏也落在了地板上,碎了一地。”
“终生奉献军垦业,垂老犹唱讲台歌”。
“在他退休后24年,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基层、学校、部队和乡村宣讲爱国主义和兵团精神300余场,听众6万余人次,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播种机,将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播撒进军垦后代、部队官兵和青少年心田。”
文中的主角老师长谢睦森,亦是我非常尊敬和熟悉的一位老领导。我和作者一样,多次聆听他的教诲,主持他到团场的宣讲,从他的身上折射出老一代军垦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大爱。作者从八百里秦川来到塞外江南伊犁,从走进到追随,这个群体和这片土地让他爱得如此情深,他用文字回馈,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渗入了兵团的血脉、精髓和灵气,他直观地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兵团,并且让更多人熟知兵团,这是每一个兵团人的渴望。
赵旭风在捡拾时光碎片的过程中,虽历经风风雨雨,仍然不停地探寻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他不断地在前行路上思考,将一切的记忆都烙印在文字中,留下珍贵的生命体验。他忠于内心,重细节,不哗众取宠,以敏锐的洞察力直面真实的自己,文字层次丰富,又意境深远。
看风景的路上虽有风雨相伴,但因心中充盈着无畏的憧憬和使命,每天都是看花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