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这座城
发布:2022-10-13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1369 

◎蒋晓华



这座城都是树,满眼的树,满城的树。

这座城都是绿,满眼的绿,满城的绿。

一半硬化,一半绿化。

楼高不过树,城在森林里,城在绿色里。

这些树,来自本地,来自五湖四海。

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如同这座城里操着各种乡音的所有居民。

安营扎寨,安身立命,安居乐业。

树挪未必死,人挪肯定活。

树是绿色的,人也是绿色的。

饱含负氧离子,充满生命活力,展示勃勃生机。

这座城都是水,满城的水。

水城到处都是,威尼斯,周庄,乌镇,同里……

可这里是新疆,缺水的新疆。

这里是天山南北目前唯一一座水城。

伊犁河的水,霍尔果斯河的水,林公渠的水,都在这里会师。

昆仑山水系,岳麓山水系,迎宾路水系,三大水系贯通全城,浇灌全城,滋润全城。

还有湖,朱雀湖,这座城的朱雀湖,中国的朱雀湖,疑是江南移塞外。

朱雀湖是这座城的眼睛,这座城是伊犁的明珠。

这座城是绿城,这座城是水城。

生活在这座城市,不用买空调,不用买加湿器,不用买空气净化器。

这座城已建成29个公园,整座城就是一个天然空调,整座城就是一个天然氧吧。

来自江苏镇江功勋卓著的援疆干部们说,这里的空气湿度,与我们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与我们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不相上下。



这座城充满书香。

王蒙先生的《这边风景》描绘了这里,城南伊犁河上最大的景观桥桥名是他题写的,朱雀湖上那座被摄影师们特别青睐的“杖藜桥”也是他题写的。“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雨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诗僧志南的这首诗仿佛就是在这里吟出的。“杏花雨”“杨柳风”,在这里体验是再合适不过了。

图书馆名是冯骥才先生题写的,金谷文化广场名是李刚田先生题写的,高级中学校名是言恭达先生题写的,“朱雀湖”是韩天衡先生题写的,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大厅的毛泽东主席铜像是吴为山先生雕刻的……

这座城处处都是华夏一流文学艺术家的墨宝,手迹,杰作。

中国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第一次进疆展出选在了这里,

兵团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巡展北疆唯一的展点选在了这里。

还有金谷文化广场、城市规划展示馆、档案馆、博物馆、体育馆、望河亭、金山亭……

这座城馆多,亭多,无不散发出中华先进文化的光彩。



这座城吸纳汇聚了众多优秀企业。

电力公司,宏远,伊力特,创锦,伊帕尔汗……

以产兴城,产城融合。

一个个消费者如雷贯耳的名字支撑着这座城。

这座城的动力是电力公司提供的,这座城璀璨的夜晚是电力公司点亮的。

可克达拉大桥的灯光秀,朱雀湖波光艳影的美丽夜色,全城五颜六色的街灯,众多小区的万家灯火,背后是无数“白加黑”“五加二”的电力人。

自治区劳模马海军父子两代人几十年的接力,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四师电力,阳光品质。

三网合一,覆盖伊犁垦区。

为全师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这座城大多工程是宏远集团建成的。

四师的历史有多悠久, 宏远集团的历史就有多久。

六十多年,这支伊犁垦区建设的突击队,四师崛起的排头兵,在伊犁河谷画出了多少美丽的道路,数都数不清。还有无数的房屋和桥梁,无尽的辉煌。

“劈山越岭,贯通伊昭”, 神奇的伊昭公路峭壁上那历经半个多世纪雨雪风霜,仍然光彩夺目的八个大字,是兵团奠基人张仲瀚政委对宏远人的最高奖赏。

如今宏远人又盖起了这座新城。

在祖国西北边陲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丰碑。

美酒飘香英雄本色伊力特;

奉献优质牛肉牛奶的创锦;

芳香全世界的伊帕尔汗……

这座城搭建了一座宏大的招商引资平台,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目光,招来了一只只金凤凰。

一个个产业链正在完善,一个个优势产业正在突显。

天南海北的创业者在这里寻梦,好似这里的树木,欣欣向荣。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愁把这座城建不成金山银山。

这是一座小城,一座新城,一座边城,

这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城市,

这是一座春光无限的城市,

这座城到处莺歌燕舞,

这座城充满鸟语花香,

这座城因一首已传唱60多年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而得名,

这座城的名字叫做——

可克达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