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文学天地 >> 详细内容
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爱——西洲小说集《平地波澜》读后
发布:2022-09-10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97 

李凌

2014年之夏,西洲的散文集《你好,旧时光》中《在伊犁》之“并非结束”中写道:对一个城市的态度,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对生活对人世的态度……爱上一个人或许有一见钟情的一分钟,爱上一个城市却不会如此……我想的是更远的风景……据说大雪落尽的黄昏,会有成群的乌鸦从遥远的草场麦田飞来,它们落在树叶尽脱布满白雪的树枝上,是冬日里最浓艳的一抹色彩。是的,度过了寒冬,必定是春夏的风景。时隔七年后,她的小说集《平地波澜》构筑的一方精神世界,或许就是她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收获的更远的风景!

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于爱。生活离不开爱,文学离不开生活,爱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爱,在西洲的小说集《平地波澜》中深入到了故事的内核。本书收入的作品均是有关爱恋、婚姻生活题材的小说。《平地波澜》是本书的书名,也是小说集其中一篇小说,“那个人”是深入小说主人公陈莼心灵深处的纠结,有意无意的短信,看似漫不经心,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主人公心中要命的思念载体,淋漓尽致地激发了陈莼心中隐藏的思念情愫。“我在云贵高原上飞驰的列车里想念你”,思念的情结无处不在,但环境的变化会将思念得到升华。漫长的旅途,尤其是在风景不断后移的列车上,以及充满期待的前方,总会勾起一个人心中的一些情感,比如焦虑,比如思考,比如想一个人。而想一个人,对于心中有爱也有远方的“那个人”,此时此刻会更加迫切。但“那个人”他不打电话,发一个只言片语的短信,思念在时空中变得相对漫长,同时也避免了双方情感交流可能遇到的一些尴尬,有时候,被动接受一个人的思念,要比面对面含蓄而凝练得多。随着小说故事情结的推进,果然,按照主人公陈莼的性格,“那个人”如果采取电话或者见面的方式表达情感,遇到交流尴尬不可避免。陈莼某天程式化回复的短信:有一天,我也会去看的。她是要去看薰衣草,还是白杨,是去法国,还是日本,还是伊犁?其实,我以为这些选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陈莼心中的情感纠结,已经有了决定性的情感走向。当然,优柔寡断误事儿,这是颠覆不变的生活哲学,终究的故事结局必然是物非人非:并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地方,会在原地等你回来(作者语)。于是,心中泛起的情感波澜,以这样具有生活哲理的心路反省而了解。

心理描写对于小说故事的递进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叙述环境中,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可以呈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征。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欢乐与悲伤、矛盾与希望,共同建构了小说的耐读特性。心理活动呈现的是人们的爱与恨,苦与乐。毫无疑问,在西洲的小说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也许并没有爱过他,一直爱着的只是自己爱情中的模样……于是,渐渐地一边受伤,一边遗忘,直到将过去变成遥远的天涯。(《远别离》)。不得不说,人们在追求爱情中,有甜蜜,也有苦涩;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欢乐,也有忧郁;有团聚,也有别离。当然,一个人即使将关于爱情的要素全部都付出了,却不一定有收获,有收获,也不一定彼此都能走到地老天荒。这也许就是爱情之所以纠缠于人们生活,成为生活永远都不可或缺的人类活动元素。

细节的存在,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会增添文学语言的美学意味。一部小说呈现的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而具体的细节描写,可以为人呈现出更加完整而详细、多面而广泛的人生。好的小说,其细节描写是作者文本写作风格的标志,是我们对作者的语言和文字的特殊认知。西洲对小说细节的把握,令人欣慰不已。“周末的时候,房东太太喜欢弄个大盆,在门口洗被单。小荷妈妈也洗。两个女人就说些话。房东太太说:‘你几个女儿,享福来。’……不喜欢送一个给我当女儿嘛。”(《多少恨》)。这段话,是一个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纯朴的邻里之间的日常对话。而当地说话均喜欢带一个“来”,这是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在随后的描写中,西洲说:“调子拉得长长的,不咸不淡的语气夹杂着骄傲不屑或者嘲讽,间或还有点嫉妒的意思。”其实,这段文字也是写细节,是对此前邻里之间对话的延伸和解释,增添了地方方言习惯带给人的地域体验,这是地方风土人情元素在小说中的艺术化运用。

一个社会现实是,随着互联网在涵盖全领域的深度运用,纸质版的书信往来已经成奢侈,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甚至爱情,纸质版的书信或许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见到了。纸短情长,纸薄情深,正在被电话、微信等互联网即时通工具的毫秒抵达中被消解。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有一天,当人们再次拿起笔,给自己心仪的人写封信,我觉得,不是不可能,至少,会给交流的即时通时代增添一些慢生活的糖。当然,信件用电脑或者手机写成电子版,发邮箱,就成了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同属互联网模式,太常用,不说也罢。而西洲的小说,用到了信件的叙述形式,比如纸质版的书信。作为“80后”的新生代作家,从她的散文集《你好,旧时光》到现在的小说集《平地波澜》,一定还保留着上世纪那个年代的一份纯真记忆。书信的运用,同样可以避免即时通那种瞬间抵达带给人的快节奏,好与坏瞬间分晓立现,太快了,快得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来不及仔细品味,正是现代人情感纠纷多变、爱情命运多舛的宿命。西洲的小说《天涯何处》运用的纸质版书信叙述,我的理解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果情感生活能相对慢下来,能够享受到慢呼吸的惬意,那么,就会让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爱更加充盈和踏实。

当然,如果说西洲的小说还有不足之处,我觉得是她对于小说人物命运的把握,在阅读中,我似乎都能想到故事后续的进展,这就一定程度削弱了故事的吸引力。管窥之见:出其不意的故事构建,我觉得是西洲今后的小说写作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